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鸡豚狗之畜  彘:猪B.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说
C.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D.食壶浆以迎王师 箪:竹筐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小题3】下面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B.(乙)文中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C.(乙)文中老百姓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等待齐国的君主来了以后,他们就获得了新生。
D.(甲)、(乙)两文段都强调了“民”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性,(甲)文侧重于从国内经济、政治方面展开论述,(乙)文侧重于从国家之间军事、外交方面展开论述。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0 05:3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没有
C.故民之从之也      轻:容易
D.俯不足以妻子 畜:养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龟玉毁椟中
C.有仁人在位 激于义而死者也
D.今制民之产 其下圣人亦远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先阐述“王道之始”的做法,然后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最后批评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而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
B.乙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如果不能制恒产以养民,等百姓犯了罪再去处罚,这是“罔民”;并顺势劝导齐宣王要制民之产,安定民生。
C.孟子论辩时善于把握对方心理,连用数量词将宏伟蓝图生活化、具体化,极具诱惑力;同时用语短促有力,善用排比,气势恢宏。
D.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选文中所用“非我也,兵也”以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而深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小题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意思)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5

(1)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缘木求鱼”出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赤子之心”出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_________”出自“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2)下面是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的一段文字,请在画线处填上人名
_________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3)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祖父(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什么形象特点?请各用一个词概括。

“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

“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

 觉慧站在觉新的旁边,他的心情却跟觉新的完全不同。他虽然感到空气压迫人,但是他并不惶恐。他一点也不害怕。他在心里暗笑,他想:“纸糊的灯笼快要戳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名著中文段,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

“好姻缘”指什么?这次摔玉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摔玉的原因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