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蔡襄,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速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叉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选自《宋史·蔡襄传》,有删改)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也是征徭役时的人口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他对范仲淹四人和高若讷的事,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梁、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6 03:4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洞字仲通。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

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抃等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抃等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
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
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
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
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
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缴钱代替缴纳小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
(2)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以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

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B.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C.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D.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
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
(2)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
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B.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C.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D.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古人常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B.解褐,又称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C.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D.刑部,尚书省六部之一,隋之前六部尚无定制,隋始定为吏、户、礼、兵、刑、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他十八岁就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的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审时度势,极有远略。任职北海知军期间,他认为此处的地势、地貌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皇帝升任他为潍州知州。
C.许仲宣精明强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粮等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陶器做灯具,他预先料到,按数交付。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担当济阴县主簿时,县印失而复得,这一事件中县令仓皇失措,而他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夷人率服。
(2)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竞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
制札在/不敢私也/
B.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
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C.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D.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迁,虽然在古代均指对官职的任命,但仍各有不同。辟,指征召;迁,在文中指升迁。
B.举进士,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忧,父母去世。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碰到父母之丧,必须马上请假还乡。
D.幕府,源于日本,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也可指代幕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为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经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D.梓官,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