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之矣(低于)
B.而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欤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3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砺则利     就:靠近
B.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穷尽
C.而闻者 彰:清楚
D.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蓝   良曰“长臣”
B.水为之,寒于水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飘飘如遗世独立
D.积土成山,风雨兴 圣心备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了生活中常见的靛青提取、车轮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阐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本文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3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为轮,其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小题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宋濂《王冕传》)

(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B.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C.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D.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痴如此,不听其所为 曷:为什么
B.夜出,坐佛膝上   潜:暗中
C.恬若不见  恬若: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D.声非加也 疾:敏捷
【小题3】对于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冕勤奋苦读。王冕放牛时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还在僧寺里点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
B.王冕受到他人赏识。安阳韩性听闻王冕后认为他与众不同,收他为弟子。韩性去世以后,王冕对待门客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王冕有傲岸的个性。他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感叹道:“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 于是放弃了求取功名。
D.荀子在上面段落中运用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可以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小题4】翻译文言文
(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小题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其之滫(渐渐) B. 乎动静(体现)
C. 教使之而(这样) D. 不深谷(靠近)
【小题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小题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