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B.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C.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D.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2)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4: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蹈绳墨 绳墨:法度
B.造次不能道寒暄   造次:仓促
C.会暑雨班师 班师:出征
D.倡言重进反 倡言:扬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晟擅长写诗,少举进士,到洛阳,因与洛阳进士们注重仪表、崇尚名声的风气不合,后放弃功名,客居赵、魏。
B.孙晟装哑不愿为刘金所用,被送到金陵后,他起草的教令合乎烈祖心意,因而参与了烈祖受禅称帝之事。
C.元宗即位后,孙晟升作左仆射,并和冯延巳同处相位,但他溥冯延巳的为人,轻侮嘲弄他,最终被罢免。
D.孙晟受命前往寿州劝降时,身着戎服坐在楼车上,对着城上守将行拜礼。周主恼恨他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将他扣留。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2)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
【小题4】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注释:①仆,我。②单行,指散体创作;排偶,这里指诗体创作。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诗,指《诗经》,作者记述有误,应该是司马迁的话。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遽废也 遽:就,立即
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蹈袭,沿循
C.皆采取而假借之  假:借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无聊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遵宪一生痴迷诗歌创作,从少年到晚年都有志于此,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必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黄遵宪追求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融入散体特点,取材上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贴合时代的内容,而对流俗中的语言也不排斥、大胆吸收。
D.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诗境、选材、风格上都注重吸取古人精华,并且大胆创新,他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自立于文坛。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2)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3)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速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嘱。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B.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C.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D.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从阜,与山有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与阳相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
C.既望,既望多指小月农历十六,大月农历十七,表示满月后一天;既,已经达到。
D.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登临泰山,另辟蹊径。古人登山大多选择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作者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水道走,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B.姚鼐登山途中,艰险异常。“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运用近乎夸张手法,写出了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形。
C.薛福成先读游记,再登泰山。先从姚鼐先生《登泰山记》的记述了解了山的大致形势,此次登山,都是按照姚鼐先生在“登泰山记”中记录的路线爬山。
D.薛福成记游抒情,融合巧妙。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大体游览,徘徊不舍;登临山顶,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体现出作者心灵与山水的融合。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