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萊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也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游八毛公大人争廷致而听其琴有愿丛而学者虽善然终墓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笫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①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B.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C.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D.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主司,有科举的主试官之意。“主司”在唐代李白《送杨少府赴选》“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和本文中都是主试官之意。
C.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D.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蒙语“平和宁静”之意。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毎遇伤心事容易放声痛哭。他北望京城,放声痛哭;想到寇莱公被贬也痛哭。
C.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D.焚琴子有经世济民的才能,却不被官员礼遇。他喝酒后常把琴摔在地上,大发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7 09: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B.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C.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D.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维岳故之 贳:赦免B.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江,京师溃 渡:渡过D.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C.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诗(节选)

叶 燮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愉快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

然人安能尽生而具绝人之姿,何得易言有识?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成我焉。如以文为战,而进无坚城,退无横阵矣。若舍其在我者,而徒劳于章句诵读,不过剿袭依傍、摹拟窥伺之术,以自跻于作者之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选自《原诗·内篇下》)

(简注)

①叶燮(1627—1703):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任宝应知县,为人耿直,不趋奉上官,仅一二年就被免职。后家居吴县之横山,人称横山先生。他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他认为诗歌创作是物与我(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客观事物来说,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以才、识、胆、力四者为要。②作者:这里是指诗人。③骚坛:诗坛。④风雅:这里借《诗经》中的《风》、《雅》代指诗歌。

(阅读指要)
本文谈的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叶燮认为,诗人应具备“才、识、胆、力”,然后去反映客观世界的“理、事、情”。节选部分着重论述了“才、识、胆、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论,是作者独创性见解。这段论述文字,逻辑严密,语言精练。
(阅读训练)
【小题1】简述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作者认为,“才、识、胆、力”四者中“识”最重要,理由是_______。这里的“识”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概括地说,无“识”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4】作者认为,要成就为诗人,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识、胆、力这四项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一方面的欠缺,就很难进入文坛获取较大成就。
B.无识而有胆,会变成狂妄,变成莽撞,变成无知,言论背弃了道德规范,就会被世人蔑视。
C.无识而有力,虽可以议论纵横、思维敏捷,但因是非不清、颠倒黑白而会变成祸患。
D.有“识”之士,其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不只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陵君者,魏公子无忌也,曾窃符救赵。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强秦之暴亟矣   亟:同“极”
B.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诛:责备
C.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树:建立
D.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衔:衔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魏且为之后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②皆以美于徐公
C.①有重相而无威君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①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B.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C.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D.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的罪过,不在于盗窃兵符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也还是说得过去的。
B.在信陵君窃取兵符这件事情上,魏王也不是没有过错的,否则,兵符好好地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窃取到呢?
C.信陵君想方设法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也根本不是为了赵国,其实就是为了解救平原君。
D.兵符,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留存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