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愈传

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与元兵战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 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
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曰:“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尔所戍地邻扩廓①,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洪武元年,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隋、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虏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三千石,予世券
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讨之。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武顺。

(节选自《明史·邓愈传》)

注:①扩廓: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字保保,是元平章察帖木儿的外甥。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B.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诸要害/乃还/
C.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D.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成诸要害/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古代帝王的年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B.禄:古代官吏的俸给,又称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食和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曾经以米粮计算,所以有“岁禄三千石”的说法。
C.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谥:又叫“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年少领军,不负众望。他刚满十六岁就领军,每次作战必先冲锋陷阵,军中将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
B.邓愈为人简练稳重,谨慎细致。从来不害怕困难和危险,而且从来不包庇自己士兵的错误,有错就改。
C.邓愈忠心耿耿,深受倚重。皇上对他恩威并用,并书信勉励:我把你当长城一般地依靠,你要尽力啊。
D.邓愈屡屡征伐,功勋卓著。他平定辰、澄之乱,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抢劫贡使,他力而克之,死后谥号武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
(2)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11: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小题1】郑燮,世称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摆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文中用孔子和苏轼两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4】这封家书所谈问题是□□□□,作者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1)    
(2)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尚勤俭
(清)朱柏庐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徼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呜呼!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既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勤之为道,一要深思远计。事宜早为、物宜早办者,必须预先经理。若待临时,仓忙失措,鲜不耗费。二要晏眠早起。侵晨而起,夜分而卧,则一日而复得半日之功;若早眠晏起,则一日仅得半日之功。三要耐烦吃苦。若不耐烦吃苦,一处不周密,一处便有损失耗坏。故事须亲自为者,必亲自为之;须一日为者,必一日为之。
俭之为道,一要平心忍气。一朝之忿,不自度量,与人口角斗力,构讼经官。事过之后,不惟破家,或且辱身。二要量力举事。如土木之功,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切不可好高求胜,一时兴会,所费不支。后来补苴,或行称贷,偿则无力,逋则丧德。三要节衣缩食。绮罗之美,不过供人之叹羡而已。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肥甘之美,不过口舌间片刻之适而已。若自喉而下,藜藿与肥甘何异?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
此在故家子弟,尤宜加意。盖不勤不俭,约有二病:一则纨绔成习,素所不谙;一则自负高雅,无心琐屑。乃至游闲放荡、博弈酣饮,以有用之精神而肆行无忌,以已竭之金钱而益喜浪掷。此又不待苟取之为害,而已自绝其生理矣。
孔子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知孝弟之道、礼义之事,惟治生者能之,奈何不惟勤俭之为尚也。
(选自《朱柏庐诗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绝:断绝
B.一时兴会,所费不支 支:支助
C.偿则无力,逋则丧德 逋:拖欠
D.一则自负高雅,无心琐屑    负:依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平行止,于此而丧  游于赤壁之下
B.以已竭之金钱而益喜浪掷 句读之不知
C.则一日仅得半日之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  彼与彼年相若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注:①方驾:比肩,媲美。②僦屋:租赁房屋。③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慕效之几方驾 窃:私下
B.予浙江运使   权:谋划
C.余齿少君十余岁 齿:年龄
D.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小题2】下列对选文所涉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排行的序位之一,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文中“君其季”指孙君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而太学、国子监则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C.秋闱:即乡试。明清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因其于每年秋天考试而得名,考取的称“举人”。
D.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人,但因其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小题4】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