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注:①方驾:比肩,媲美。②僦屋:租赁房屋。③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慕效之几方驾 窃:私下
B.予浙江运使   权:谋划
C.余齿少君十余岁 齿:年龄
D.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小题2】下列对选文所涉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排行的序位之一,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文中“君其季”指孙君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而太学、国子监则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C.秋闱:即乡试。明清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因其于每年秋天考试而得名,考取的称“举人”。
D.弱冠: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人,但因其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
【小题4】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10: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B.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C.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D.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我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有“止息终了”的意思。“服阕”是指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B.畿指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C.学政官名。清代国子监置学政,掌管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等事务。
D.祠,又称祠堂、祠庙,是旧时供奉祭祀祖宗或有功德的先贤的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铜尧体恤民情注重兴利除弊。任柏乡县知县时,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反对开浚旱涝不定的滏阳河。
B.邵嗣尧刚正不阿,一直执法严明。他依法惩治打人的旗兵和杀人的强盗;遭毁谤复出,再任御史时权要都忌惮他,所辖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C.邵嗣尧廉洁奉公,从不徇私谋利。他会试的主试官的家人犯了法,他严加惩处毫不宽恕杜绝贿赂;去世后清贫得连丧葬费用都靠同僚筹集。
D.邵嗣尧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剥夺官职后人民为他申诉;受康熙帝赏识担任江南学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士人百姓仍怀念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2)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潼、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义,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B.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C.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税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2)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诚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叙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曹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见明季多 故:_______
(2)奉嗣母王氏避常熟 兵:_______
(3)炎武自用世之略 负:_______
(4)事不 克: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得脱 不知何时止不盈
B.有与平日闻不合 无不快
C.唐王兵部职方郎台 且硕茂早实
D.所至地 今众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请议,实他邦所少。
(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小题4】文中表现顾炎武有“复明”之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所写的顾炎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奇人。

同类题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来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节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颖未及弱冠   弱冠:成人
B.则闻子颖已举于乡 举:推荐
C.子颖早诣大府   诣:拜访
D.稍来顷刻之暇   暇:空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B.姚鼐(姚姬传)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C.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D.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而心折,以为已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2)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桥泣柳记

清尤侗

西湖吾苏四百里耳,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咄咄怪事!犹记壬午春与亡友汤卿谋再送人游武陵赋诗,予顾语之曰:“但见送人作郡,不见送汝作郡,西湖有知,不旦揶揄吾辈杀风景乎?”卿谋曰西湖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当与君提几两屐了此梦中公事不令武陵花笑人寂寂也然卒不果行而卿谋遂殁。

己丑秋自长安归,将游于东诸侯,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入槜李,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日移午矣,主人延予而候潮焉,予忽忽而念之曰:“吾有旧约会当去。”用与客一、平头二逾冈越陌约五里许,始见所谓西湖者:翠浪千层,青山四照若珠帘初卷,美人晓妆,云鬟雾髻,掩映于明镜中也。时秋暑未退,暮雨欲来,山行殊苦烦郁,忽俯清流追凉风,自顾衣冠眉发飒飒然皆生爽气。由第一桥至第六桥凡六休焉。自念十载相思,一朝邂逅,惊喜不能持,左顾右盼,目挑魂与,而盈盈波眼,亦似含睇微笑,与游子相迎送。然而欣慰之余,凄然以悲。往予少时,客从湖上来,辄夸苏堤杨柳袅袅随风,夹岸桃花剪绡裁锦,闻之心醉,有小腰人面之思。今为官军斫伐都尽,千丝万絮无一存者,荒草之中,断根偃卧而已。遥望湖心亭倾攲,几欲坠水,四周台榭,半就湮芜,昔之锦缆牙樯、香车宝马、紫箫公子、红粉佳人不知化为何物!眼前所见,唯有寒鸦几点梳掠斜阳,征鸿数行哀鸣孤渚者。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此如巫峡梦回,马嵬魂断,红颜憔悴,无复昔容,而子亦如杜牧寻春,恨不相逢未嫁时也。惆怅而别,如不胜情。归则又大咤叹曰:“昔卿谋作忆西湖诗,予和之,今予作吊西湖诗,卿谋不及和也。柳可泣矣!泣柳而念张绪当年,不益可泣哉!”因呜咽久之。忽闻江潮夜至,澎湃有声,若相助以哭者。遂挂帆而去。

嗟呼!予三十年前于诗中见西湖焉:“睛光潋滟、雨色空濛”是也;于画中见西湖焉:“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是也;于梦中见西湖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仿佛遇之。三十年又二,始见西湖于目中,乃兴尽而返,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

(注)①壬午:壬午年,即崇祯十五年(1642)。②己丑:清顺治六年(1649)。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湖吾苏四百里耳 去:距离
B.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    颜色:色彩
C.惊喜不能持 殆:几乎
D.四周台榭,半湮芜 就: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 但刘日薄西山
B.与游子相迎送闻有国有家者
C.今为官军斫伐都尽   其知反不能及
D.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 吾儿,久不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小品文,开门见山,描绘了西湖碧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四面青山环绕,就像晨起的美人对镜梳妆,美不胜收。
B.作者从京城回来,到吴越一带游玩,在钱塘江边住下,主人邀请他观潮,然而想起先前与汤卿谋游西湖的约定没有实现,就急切地去了。
C.作者在文中将心中梦中的西湖与现实所见的西湖进行对比,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油然而生,全文曲折盘旋,一唱三叹,风格独特。
D.本文以“泣”为文眼,画龙点睛,“泣柳”其实是“泣”毁于兵灾、破败的西湖,从而勾起他隐于内心的故国之情,感叹世道沧桑。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卿 谋 曰 西 湖 不 在 天 上 行 即 到 矣 当 与 君 提 几 两 屐 了 此 梦 中 公 事 不 令 武 陵 花笑 人 寂 寂 也 然 卒 不 果 行 而 卿 谋 遂 殁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
(2)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