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选自《孟子·告子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饥荒 |
B.弃甲曳兵而走 走:离开 |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道路 |
A.《孟子》是儒学的经典著作,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汇集刊刻。“四书”在明代科举取士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B.国,即邦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诸侯建国须立坛祭祀“社、稷(土地之神,五谷之神)”,故国家也称为“社稷”。国家的代称还有“江山”“天下”“九州”等等。 |
C.在我国古代,“江”“河”有其特定内涵,“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同样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 |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夏朝叫校。家设“私塾”,国设“太学”。春秋时期,孔子开启私学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 |
A.移其粟于河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请以战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C.填然鼓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A.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B.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C.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D.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孟子巧妙地将“民不加多”的问题,引导至有关“仁政”的讨论上,向好战的梁惠王宣传他的“王道”。 |
B.梁惠王做了些赈灾救民的事,就自诩治国“尽心焉耳矣”,以为更多的“民”会归附自己。孟子则尖锐地指出这只不过是梁惠王的小恩小惠。 |
C.孟子善辩。他投梁惠王之所好,“请以战喻”,并通过不可“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指出梁惠王的治国跟邻国之君的治国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
D.孟子认为,一国之君如果能采取措施合理地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就成功地施行了“王道”,而天下之民就会归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