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保养生命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从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饿死的人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1 09:1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 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
【小题1】下面各句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C.问国之大禁     禁:禁止。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是大乎 ②吾还也
B.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则方四十里为阱
C.①涂有饿莩而不知 ②顷之未,太子迟之
D.①于传有 ②邻国民不加少
【小题4】下列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5】翻译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小题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题。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3)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 :密网
B.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城千里   金:比喻坚固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需要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
A.庠序之教
B.至尊而制六合
C.以黔首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B.不拘于时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铸以为金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