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世表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牍,涉猎群书。

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与武威贾思伯、范阳卢同、陇西辛雄等并相友善。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

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辩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赐马二匹、衣服被褥。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B.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C.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D.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九世孙,也称耳孙。因耳孙离高、曾祖父很远,只能耳闻,故称。后多泛指远代子孙。
B.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职责是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节,指符节,也称旄节。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作为使臣气节的象征。
D.行台,一般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或执掌该机构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世表出身望族,性情高雅正直。他出身读书世家,博览群书,举止有礼仪法度,获侍中崔光赞誉;与贤达交游,早年任国子助教、左将军府司马等职,多不如意。
B.曹世表为政简约,理政能力高超。他担任清河太守,为政简约有效,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随元继西征,特别善于处理复杂繁巨的工作,显示了高超的理政才能。
C.曹世表建功立业,颇有军事才能。面对紧张的讨逆形势,他见识不俗;他亲率奇兵,一举击溃湛僧珍,获得朝廷宣旨嘉奖;他沿黄河分设戍镇,以防备葛荣入侵。
D.曹世表忠于职守,抱病指挥讨逆。当湛僧珍攻陷东豫州、刘获与郑辩谋反之时,他奉命率军讨伐叛逆;他当时身体患病,背部肿胀,却抱病登车出城,安排战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
(2)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09:0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善明,平原人,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線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刻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诵善明日:“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春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事内,不能自援。伯父弥之起义背文秀。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新关奔北海。文秀既降,除吾明为电骑校,出为海陵大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損杂果,遂其利。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食,哀成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期将军、巴西梓渡二那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溢阳请,见许。朝廷多善明心事。元初,遺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患绍使虏,赎得母还。沈做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做之暗千兵,人烹。之太.灭,越叶岂久?”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卿策沈之,虽复张良、陈平,适知此耳。”仍迁散常待,顿后军将军、太时右司马。齐台建,为右卫将军,痍不拜。司空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持,距得使学松、乔邪?”善明日:“我本无宦情既走知己所以力驱驰愿在中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鄱怀既中不敕昧子富责矣。”太祖践作,以善明勋诚,封新洤伯,邑五百户。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划削。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溥殡。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謚烈伯。

(选自《南齐书・刘善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B.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C.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D.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昧于富贵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中央对地方行使监督和控制的监察官员,后演变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B.郭,本义是指在城市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中国古代把内城称为郭,外城称为城。
C.持丧,护丧;服丧。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是严格按照亲硫远近来制定的。
D.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即位、登基。亦作“践胙”“践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善明少有オ气,淡薄功名。刘善明年少时就有名气,但拒绝刺史见面的要求;后来又以生病为借口推辞右卫将军的职务。
B.刘善明熟请敌情・分析准确。刘静明对沈收之叛乱一事分析透彻,判断准确。在乱事平定后,太祖认为张良、陈平再世,也不过如此。
C.刘明事母至孝,深得同情。刘善明因为母亲被北虏迁到桑乾很是悲衰,获得同僚理解,后来他流泪推荐田惠绍出使赎回母亲。
D.刘明决策果断,生活简单。青州沈文秀叛乱时刘善明果断带领门宗三千人连夜出关;他对生活要求不高,住的舍很简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2)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晦进号卫将军,转咨议参军,领记室。前益州刺史萧摹之、前巴西太守刘道产去职还江陵,晦将杀之,承天尽力营救,皆得全免。晦既下,承天留府不从。及到彦之至马头,承天自诣归罪,彦之以其有诚,宥之,使行南蛮府事。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卒于家,年七十八。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B.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C.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D.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古代官名,最初指丞相的军事参谋,《出师表》提及的蒋琬时任此官。
B.弃市,古代五刑之一,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的头砍下来悬挂示众。
C.犯跸,古代的一种罪名,指冲撞了皇帝出行车队或违反了禁止通行的命令。
D.长史,古代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天遍览群书。他虽自幼丧父,但因其母亲聪明博学,所以仍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B.何承天仕途不顺。他虽然担任过各种官职,但最终还是因为泄密事件而被免去官职。
C.何承天直言敢谏。他在担任浏阳令时,引用典故来规劝将军刘毅从轻发落县吏陈满。
D.何承天博学多才。他在文献整理以及天文历法修订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2)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无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
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日敬惠。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注:天平四年是公元537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路梗共投元忠 梗:阻断
B.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 露车:简陋的车
C.被报,听用万石 听:准许
D.初不以物务干怀 干:涉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五羊以食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因进从横之策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 敛费财以送其行
D.朝廷嘉而不则     弃甲曳兵而走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李元忠仁爱宽厚。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他都为他们治疗。
B.李元忠赤胆忠心。在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拜见高祖,向高祖陈述纵横的策略,体现出他的赤胆忠心,让高祖十分信任他的为人。
C.李元忠为民着想。光州遭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赈灾,但李元忠认为这样不切实际,最终发放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由于事先报了朝廷,所以朝廷没有责怪他。
D.李元忠放荡不羁。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经常带着弹弓和酒壶,在乡里游玩。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无忠每焚契免责。
②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诞,字茂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兄也。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久而未就,谓诞曰:“犹少序节物一句。”因出本示诞。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后云:“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袭爵雉乡侯,拜秘书郎,琅邪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会稽王世子元显开后军府,又以诞补功曹。寻除尚书吏部郎,仍为后军长史,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龙骧将军、琅邪内史,长史如故。诞结事元显嬖人张法顺,故为元显所宠。元显纳妾,诞为之亲迎。随府转骠骑长史,将军、内史如故。元显讨桓玄,欲悉诛桓氏,诞固陈桓修等与玄志趣不同,由此得免。修,诞甥也。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又言修等得免之由,乃徙诞广州。
卢循据广州。以诞为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为循所拘留,诞曰:“将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于是诞及隐之并得还。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七年,以诞为吴国内史。母忧去职。高祖征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固辞军号,墨绖从行。时诸葛长民行太尉留府事,心不自安,高祖甚虑之。毅既平,诞求先下,高祖曰:“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高祖笑曰:“卿勇过贲、育矣。”于是先还。九年,卒,时年三十九。以南北从征,追封作唐县五等侯。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注释:①讵:岂,难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B.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C.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D.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
【小题2】下列各组实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久而为就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D.卿勇过贲、育 大母过余曰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可以少安其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   臣以供养无主
C.因出本示诞  不如因善与之
D.又言修等得免之由     儿之成则可待乎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即“死”,常用于皇帝。古谓天子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拜”,指由平民之身而被授予官职,又如授、除、擢、拔等都是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
C.“母忧”,母亲的丧事,我国古代母亲去世后,为官者一般要离任为母守孝三年。
D.“侯”,古代的爵位之一,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均世袭罔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诞甥也。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
(2)长民知我蒙公垂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①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韩又尝问曰:“玉珽②杼上终葵首③,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颉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①燕:通“宴”,宴席。②玉珽:玉笏。③终葵:一种方形尖顶的椎。④触涂:处处。⑤迒(háng):(野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音赋韵 属:嘱咐
B.彼造次即成 造次:片刻,须臾
C.治点子弟文章    点:修改
D.亦犹筑室树果    树:栽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答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忍笑为吾说之   何为其然也
C.何预于死者 假舆马者D.而家世殷厚 吾尝跂而望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的是名不副实的问题,颜之推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告诫子孙:不可学沽名钓誉的行为,他们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虚名终归是要暴露的。
B.文章中的士家子弟,虽然读书不多,但结交众多名士,在文人宴会中展露才华,一挥而就,命意构思体现他一贯的特点,消除了韩晋明对他的怀疑。
C.文章中的邺下少年当初处理公事尽心尽意,对下属体恤爱护,获得好的名声,后来由于这方面的费用日渐增多,难以为继,导致以前的功劳也被抹杀。
D.文章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最后部分采用问答形式,消除了世人对名声片面的理解,明确了树立好名声的深远意义。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四 海 悠 悠 皆 慕 名 者 盖 因 其 情 而 致 其 善 耳 抑 又 论 之 祖 考 之 嘉 名 美 誉 亦 子 孙 之 冕 服 墙 宇 也 自 古 及 今 获 其 庇 荫 者 亦 众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2)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谐茂者,惑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