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 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 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塊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 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①杼上终葵②首,当作何形?”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 既有学,忍笑吾说之。治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 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③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④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 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 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 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①玉珽:玉笏。②终葵:一种方形尖顶的椎。③触涂:处处。④迒(háng):(野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察之未耳 熟:熟练
B.伯石卿 让:推让、谦让。
C.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D.治子弟文章 点:修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誉显然诺亏   人非生知之者
B.答云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忍笑吾说之 何其然也
D.不容口 乃设九宾礼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结盟以后,双方受义务约束。
B.居丧制度:古代的丧葬制度的一部分,等级分明,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规定,如“居丧三年”。
C.士族:又称世族、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最为显著的官员的选拔系统,后渐被征辟荐举制度所取代。
D.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是王公贵胄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亦各不相同。
【小题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B.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C.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D.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B.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C.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D.文章主要讲名不副实,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消除了世人对名声片面的理解,明确了树立好名声的深远意义。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2)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09:3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节选自《宋书》)
【小题1】对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B.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C.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D.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千石”是汉代郡守这一官职的代称,因其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
B.“降黜”在古代指官员被降低或免去官职,并被发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
C.“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D.“永初”是南朝宋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社会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皇上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要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前后多次向高祖陈请给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来保住谢家的门户。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有很多遗憾,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民。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