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文言文阅读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三世同居,门有礼让。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见,引谕优厚。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辞甚雅切,高祖纳之。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世宗即位,累表乞还。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9: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勉学

《颜氏家训》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己,但能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承颜:指能顺承(父母的)脸色
B.千户县    宰:主管
C.但能之也  说:议论
D.春其华    玩:观赏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人们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要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有利于行动。
B.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奉养父母的人,可以培养奉养国君的人,改变平时骄横奢侈的人,可以教育平时暴虐凶悍的人,可以教育平时胆小懦弱的人,从而说明了读书做学问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人们各方面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读书做学问来加以培养,这样就一定能使风气淳正,同时也可以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强调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
【小题3】用“/”给文中加框的部分断句(七处)。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飨会,帝敬纳之。

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病所钟,气力稍微,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臣或以为飨会   宜:应当
②百役繁兴,者万数   作:劳作
自舆出,归还里舍   辄:就
④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可以决。   就:完成
⑤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让:贵备
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怠:懈怠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邢督军悌争论
②国不堪貳,君将若之何?欲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①特除郎中显焉
②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清风,照之以明月
C.①非独陛下天下也
②外无期功强近
D.①国家之镇也
②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小题3】下列文言文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守位?曰仁。
B.有至行,举为计曹掾。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以罪?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后来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B.结草,代指报恩,此典故在本文段中的意思与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句中的意思相同。
C.《史记》,“前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D.宇宙,古人认为“古往来今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宙”,《滕王阁序》中“觉宇宙之无穷”中的“宇宙”指天地。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
(2)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子一,元贞,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之七世孙也。父法成,天监中奉朝请。子一少好学,有志操,以家贫阙养,因蔬食终身。起家王国侍郎、朝请。启求观书秘阁,高祖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右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稍迁尚书仪曹郎,出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除通直散骑侍郎,出为戎昭将军、南津校尉。

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高祖甚善之,诏尚书详择施行焉。左民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高祖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言甚激切,高祖怒呼缚之,子四据地不受,高祖怒亦止,乃释之。犹坐免职。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子一乃退还南洲,复收余众,步道赴京师。贼亦寻至,子一启太宗曰:“贼围未合,犹可出荡,若营栅一固,无所用武。”请与其弟子四、子五帅所领百余人,开承明门挑贼。许之。子一乃身先士卒,挺戈独进,群贼夹攻之,从者莫敢继。子四、子五见事急,相引赴贼,并见害。诏曰:“故戎昭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南津校尉江子一,前尚书右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殊可旌之。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义子;子四黄门侍郎,谥毅子;子五中书侍郎,谥烈子。

子一续《黄图》及班固“九品”,并辞赋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注)①阙养:缺少对父母供养的衣食。②敕:诏令。③休下:休假在家。④除:授官。⑤祸故:被害的经过。⑥矜恻:令人怜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B.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C.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D. 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字号,古代同一个人在其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字、号,有时不一止一个字号。
B. 晋散骑常侍统,晋朝散骑常侍江统。古代称人,往往在姓名前加官职,如“散骑常侍”。
C. 尚书,中国古代政府高官的名称,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如刑部尚书。
D. 谥,又称谥号,是皇上根据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显位者的表现,生前赠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子一年轻时喜欢学习,有志行节操;在任遂昌、曲阿县令时,政绩良好;曾续编《黄图》与“九品”,有几十篇辞赋文笔流传于世。
B. 江子一的姑夫硃异是当朝权贵,但他从来不去阿附,因此受到朝廷的赏识,逐渐提升为尚书仪曹郎,又任通直散骑侍郎等官职。
C. 侯景叛乱时,江子一在副帅逃跑的不利条件下,聚拢部队,步行赶赴京师守卫,并与他的两个弟弟率领部下打开城门迎战敌军。
D. 在守卫京师的战斗中,江子一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弟弟子四、子五也一起冲入敌阵,兄弟人为国捐躯,受到朝廷追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四自右丞上书,极言得失,高祖甚善之
(2)贼围未合,犹可出战,若营栅一固,无所用武

同类题4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雨雪”点题,“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B.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C.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寒”“坏”“暗”“低”用字精确,极富情感。
D.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主题。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在此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是自然景象的反映,而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E.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借景抒情,最后一句“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小题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①王褒:原南朝梁代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梁元帝时,西魏攻梁,元帝不敌投降,王褒随降西魏。②常山,代郡:郡名。③亭障:军事防御工事。④“异方乐”“陇头歌”:均为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名《梁鼓角横吹曲》。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因物起兴,虚实结合,情随景生。
B.中间四句,一写北渡所见,一写北渡所闻。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肝肠寸断的悲凉感,故国之思尽在其中。
C.结尾两句,是说天快黑了,还要上马出征,结果因人生地不熟而迷失了道路,流露出对西魏异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D.“常山临代郡”之“临”字写出北渡行程之快,写尽诗人离故国越来越远之悲,和下句“绕”字呼应,极具抒情味。
E. 这首五言古诗因秋风吹木而起,以薄暮失道作结,自始至终充满亡国之恨和游子之思,但哀而不婉,悲而不戚。
【小题2】有人评价“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中“还似”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诗,就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