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浪 鼓:振动
B.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恰好
C.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缝
D.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栖鹘和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迈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小题3】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小题4】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06:4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坐)
B.下江陵(向下)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C.酾酒临江(斟酒) 横槊赋诗(长矛)
D.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米粒)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托遗响于悲风。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九仙山①
苏轼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①九仙山:诗人于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无量院,传为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点明题目中的九仙山,写当年九仙山的那些风流名士逝去已久,五百年间仙去山空,从而为诗歌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B.颔联写汉士左元放的塑像尚能瞻仰,可是那些风流名士已不见踪影。这一联虽然只写了两种人物形象,却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慨叹。
C.颈联困眠香帐暗示白日游览尽兴,梦绕冷岩既承上句写了白日游览的余兴,也写了九仙山的高峻,兼有虚实之妙,暗点诗题。
D.诗人困眠无量院,梦游九仙山,却在酣梦中被老僧唤起,可以见出老僧懂得诗人是一个好游之人,也表明两人情谊相契,堪为知音。
E. 诗歌既有对山中美景的精细描写,也有对古代风流之士的追怀,表现出本诗风光虽美,人生无常,悲喜参半的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结尾句“云峰缺处涌冰轮”因其精妙而为历代传诵,请结合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