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庆传

[明]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①征君:不接受征聘做官的人。②司理:官职名,此指余庆之子。③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应若 响:回声
B.则数奇 数奇:多次写出奇文
C.浇花、竹木 荣:使……繁茂
D.抑何其详至委曲 委曲:事情的底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医家奉以为祖,后因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B.中鹄:指射中靶子,引申为准确,喻及第。在文中指参加科举考试文章被选中。
C.祭酒:一指官名:一指古代飨客先推选尊长者举酒祭地,后因称尊长者。文中指官名。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篇末评论性的文字,例如《汉书》《后汉书》中的“赞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应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B.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C.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日子过得非常闲适。
D.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多次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
(2)问知其有巨室通,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10:3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夏梅说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
【小题1】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冷:  ;热:    
【小题2】“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原因是
【小题3】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小题4】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  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 《病梅馆记》的是

同类题4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B.①③⑤⑥
C.①⑤⑥⑦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③
C.③⑥D.②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B.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