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
[明] 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B.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C.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D.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唐宋为州府,明清为省)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文中指调动官职。
D.“都御史”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烧掉第二个孙子的考卷,给寒士们提供进仕机会,不给女婿迁职,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的美德。
B.王翱用器物打伤夫人,导致她离家出走,十几天之后才回到家里,表现了他脾气暴躁易怒的一面。
C.王翱代友藏珠,最后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表现了他廉洁自守,对朋友忠实的美德。
D.本文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小事,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1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有删改)
【注】①诧:惊诧,心神不安。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谣俗:风俗。
【小题1】请用“/”给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
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小题2】概括第①段段意。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土城,像一座小山的耳朵,当初曾是粉刷黛红的歌宫舞馆,今已变化迁移。
B.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而今时过境迁。
C.土城,像一座小山的耳朵,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而今时过境迁。
D.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粉刷黛红的歌宫舞馆,今已变化迁移。
【小题4】作者极力铺叙西施山古今之巨变,其用意何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发栗,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先生曰:“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时,窃听诸母谈,闻产育之艰,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有是理耶?’既而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诘产有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透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见拒,求巫而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曰:‘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郝然而归,生子亦无恙。”词未毕,黯出户,不驾而朝。

(选自《丛书集成》)

(注)①廛:chán,平民的住所。②逭:huàn,逃避。③客:yìn,地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是理耶 宁:哪里
B.既而里之孱子 适:到……去
C.乃不养子之道而云云乎 闲:通“娴”,娴熟
D.不驾而朝  俟:等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即制书,是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中的一种,娇制,即假托君王的诏令行事。
B.蓬莱,即蓬莱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与方丈、瀛洲合称“东海三仙山”。
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屈原《九歌》中有《大司命》《少司命》。
D.醮,古代婚礼时父母给于女酌酒的仪式,“再醮”指男女再婚,后专指妇女再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爱护百姓,忌惮君王。他出使黄河南岸,本准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又担心被杀,就向东郭先生讨救计策。
B.里妇年少无知,自作聪明。未成年时,她认为长辈知道她在偷听才夸大其词,对产育艰难之事根本不相信。
C.里妇轻信盲从,愚昧可笑。集市上的妇人明显是在愚弄她,她竞然信以为真,还四处寻求免除生育之苦的方法。
D.本文寓理于事,生动形象。文章假托汲黯惧诛、里妇畏产的故事,来告诉世人做事要勇于承担后果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2)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B.余所者   诛:铲除
C.牧以谗诛   洎:及D.余以为此未足以信陵也   罪:罪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今悉兵临赵
B.二败三胜   使祸不在赵,在他国
C.斯用兵之效   未有岌岌于此者
D.为秦人积威所劫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诚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坑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乙文中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D.乙文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黄梦星卷

(明)王阳明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甚孝。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

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乃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每归省,求为三月之留以奉菽水,不许;求为逾月之留,亦不许。居未旬日,即已具资粮,戒童仆,促之启行。梦星涕泣以请,责之曰:“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故游夫子之门者,固梦星之本心;然 不能久留于亲侧,而倏往倏来,吾父之命不敢违也。”

予曰:“贤哉,处士为父!孝哉,梦星之为子也!勉之哉!卒成乃父之志,斯可矣。”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然至考其立身行己之实,与其平日家庭之间所以训督期望其子孙者,则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为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阻远无由往哭,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禀气差弱 禀气:脾气
B.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   获见:获得接见(认识)
C.故游夫子之门者    亟:急切
D.则众共非笑诋斥 非笑:讥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善人也,甚孝 呱呱
B.乃责梦星     则修文德来之
C.责之曰  告诉不许
D.处士为父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梦星不顾身体羸弱,在潮州和越州两地来回奔波,向王阳明学习先贤之道,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勉好学的少年形象。
B.黄保十分向往圣贤的学问,但因为自己身处海滨,找不到可以学习交往的朋友,就把做学问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C.作者批评了当时一些读书人只做表面文章,名与实往往相背离的情况,推崇黄保真心实意教育儿子努力学习的品性。
D.文章语言平实,细节生动,叙述黄梦星求学的艰苦历程,侧面表现了黄保的不求功利诚心向学,显示出高明的写作技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原君(节选)

明•黄宗羲

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⑵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⑶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小题1】“原”是我国古代一种富有特色的文体,从本文我们可以推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介绍上古君主时,黄宗羲将其分为三类,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类不同的上古君主。(各10字之内)
【小题3】黄宗羲认为古今君主是不同的,其根本在于上古之君主____________,后世之君主_______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话概括,各10字之内)
【小题4】本文最显著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黄宗羲认为“设君之道”应该是什么?请评价这一思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