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
[明] 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B.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C.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D.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唐宋为州府,明清为省)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文中指调动官职。
D.“都御史”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是中国古代封建朝廷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烧掉第二个孙子的考卷,给寒士们提供进仕机会,不给女婿迁职,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的美德。
B.王翱用器物打伤夫人,导致她离家出走,十几天之后才回到家里,表现了他脾气暴躁易怒的一面。
C.王翱代友藏珠,最后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表现了他廉洁自守,对朋友忠实的美德。
D.本文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小事,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1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任光禄竹溪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人去乡益贱:人到了他乡就更不被人看重了
B.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
C.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可是京城中人假如能够得到一窝竹子,就会不惜拿出数千钱来
D.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里的人竟把我们用来当柴(烧)的竹当作宝贝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京师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江南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徼海外之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分析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同为竹,京师人视之为宝,江南人却视之为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3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这篇小品文着重对京城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的现象作出了针砭。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小题4】文中说“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大恩未,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鸣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②若敖: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见背:被背弃
B.去年之举,淳已自必死 分:料想
C.淳之身,父之所 遗:遗留,留下
D.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令人痛绝   酬:报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谁知不死,死于今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B.嫡母慈惠,千古难    失其与,不知
C.节义文章,如我父子几人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家事尽委之 宁许负秦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C.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D.这封狱中绝笔信表达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新 妇 结 褵 二 年 贤 孝 素 著 武 功 甥 好 为 我 善 待 之 亦 武 功 渭 阳 情 也 语 无 伦 次 将死 言 善 痛 哉 痛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B.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C.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D.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B.“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为太子管理车马,并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D.“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祖母在世时,他曾多次拒绝,不曾出仕。
B.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密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李密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
D.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②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注:耦,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窗疏四(_________)
(2)可以风之爽(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左偏为楼
B.幽壑之潜蛟
C.可以月之来而饯其往
D.栗深林兮层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斯楼赘矣。
A.今人极力以营口腹
B.尔无忘乃父之志
C.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2)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小题5】作者将此楼命名为“可楼”,是因为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_______;从议的内容看,作者针对当时社会______的现象,表达了_______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