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连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颈联两句虚写,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本诗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却无一句直接表达此意,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的诗论理念。
【小题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12 11:3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南耕先生传
袁枚江宁程氏有二贤焉:其昆曰绵庄先生,余已铭其墓矣;其弟年亦七十有九,曰南耕先生。余悲绵庄之不及见余铭也,使绵庄见余铭,喜当何似?因思韩退之为太学生何蕃立生传,岂非欲其亲见之以为笑乐耶?余尝以此语戏南耕,南耕额首,曰:“幸甚。”遂摭大概而书之。
先生名嗣章,字元补,一字南耕。七岁能诗,既长,习举子业,连闵于有司,顼顼不得志。朱文端公与有旧,教之曰:“唐赵匡论选举以辟召为先,古贤多记室参军。士果有心经世,奚沾沾科第耶?”先生感焉,遂研究刑法、食货诸务,识其大者。为人作奏,纂词奋笔,得晁、董遗意。诸大府走金币延之,忧不得先。
当是时,桂林、祁阳两相公及晏一斋中丞,皆负清望,居五长十连之任,奉先生若仰衡石而操表缀也。先生参画密勿,弥口不宣,章疏稿出火入。一切体国经野事秘,外不能知。而三人所张施显显然,海内无訾言。先生翼扶之功从可知矣。先是州县灾例不蠲漕。先生谓晏公曰:“灾地无米,必倍价远购。灾民免地丁之一,而纳漕费之十,其何以堪!”晏公以其言入奏。上敕九卿议,嗣后被灾,漕米银或蠲或缓。临期奏请,永著为例。祁阳公之督闽也,苏禄国王进表使者报闽人某在吕宋嗾夷人劫贡物。先生曰:“是诈也,宜斥还其表,听候诇察,则事败矣。”公从之,果来使谰言,冀诬其仇。先生之能仁民能决大事皆此类也。
先生不问旨畜,虽享多仪,皆畀绵庄,己如不闻。绵庄静而峻,先生孔扬采色,和颜熙熙,傔从者皆惮伯之严就季之宽。然平生于大义所在勿狎,于不顺虽贲、育何摇焉。中年耳聩,绝意仕进。有欲荐于朝者,坚谢之。
论曰:《周官》称公国有孤,入王朝乘夏篆,称大客。今之督抚,昔之公也。然则今督抚之大客,或即当日之孤乎使先生以此致通显,出而有为,岂不更光于古?然士君子有名之见存,则所树立者非己莫为也。如忘乎名,而一以利物为怀,则古圣人皆因人成事,而己不尸其功者也。《老子》曰:“为而不有。”不难其为,而难其不有。如先生者,其近之矣!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摭大概而书之 摭:拾取
B.皆负清望 负:凭仗
C.嗣后被灾 被:遭受
D.有欲荐于朝者,坚谢之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遗憾绵庄先生没有能亲眼看到自己给他写的铭文,受到韩愈给何蕃立生传的启发,就给南耕先生写了这篇传记。
B.南耕先生小时候就很聪慧,但多次科举未中,他听从朱文端的教诲,研究刑法、 食货等,奏章写得很好,众多官员争相邀请他。
C.南耕先生悉心辅佐桂林、祁阳等人,参与谋划治理国家的密事,严守机密,桂林、 祁阳等人在他的辅佐下政绩显赫。
D.南耕先生的哥哥绵庄先生沉稳而严厉,随从都害怕他,他对涉及大义的事从不轻 慢,身处逆境也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诈也,宜斥还其表,听候诇察,则事败矣。
⑵使先生以此致通显,出而有为,岂不更光于古?
【小题4】请根据第四段文意简要概括南耕先生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氏义庄碑记

袁枚

古立大宗,以馀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佘置庄,鸠厥宗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窭人:穷苦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则不义    悖:违背B.康同食     振:整治
C.而世不能无断港潢者  绝:断绝D.人能无于江、河乎   憾:遗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
B.陶民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
C.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
D.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
(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
【小题4】陶氏设义庄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随园四记

(清)袁枚

①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②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③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

④丙戌三月记。

注释:⑴甍:房屋、屋脊。

【小题1】根据文章第③段所述,此文是为     而作。
【小题2】对“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作者安居于此,自得其乐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的想法。
B.表达作者安贫乐道,淡薄功名又知足常乐的思想感情。
C.表达作者追求自由、闲适,不愿屈从权贵的思想。
D.表达作者回归田园,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题3】“而况其兼者耶?”其中的“兼”指     
【小题4】文章第②段采用颇为工整的句式,请对此予以赏析。
【小题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名句。请简评袁枚与杜甫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