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史才固以㯐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此《上山采蘼艽》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杜子美仿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王夫之《古诗评选》)

【小题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史 才 固 以 㯐 栝 生 色 而 从 实 著 笔 自 易 诗 则 即 事 生 情 即 语 绘 状 一 用 史 法 则 相感 不 在 永 言 和 声 之 中 诗 道 废 矣。
【小题2】王夫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小题3】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与史的区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3 03:4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以臣预赏 预:预先。
B.可望将数万人薄城 薄:逼近。
C.据川南为寇,师讨之 师:军队。
D.以“致知格物”颜其庐 颜:作为门框上的横匾。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B.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C.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D.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仍然刻苦励志,潜心义理之学。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
D.郝浴宽厚爱人,关注民生。任广西巡抚期间,面对凋敝的局面,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青主善书画

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始罢席。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傳名,丐书庵额,僧无行,不许,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昳;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刓:剜,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
B.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
C.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
D.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命侍者为研浓墨 今其智反不能及
B.遂掷笔搓纸辍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急取水之浣濯 宁越、苏尚、苏秦、杜赫之属之谋
D.僧无行 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青主对创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先选择时机,遇到了良辰才肯下笔。
B.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因此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没能如愿。
C.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小题4】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2)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续师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於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於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C.古代君主面南朝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之风。
B.黄宗羲之所以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但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而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蓼庄图记
清戴名世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然有遗世之思   遗:抛弃。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迄:直到。
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置:购置。
D.先生其许我乎 许:答应。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
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2)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