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大夫方君传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遭闵凶,何以堪之?
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校曲直而已 第:只,仅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    敛:收敛
C.遭闵凶,何以堪之    荐:屡次D.其平生所为  迹:考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3)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以食而任以事。
(4)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小题4】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5 09:5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余窃有疑□。
②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
③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④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
⑤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节选自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

(注)①稗官:野史小说。②河汉予言:把这话看作虚夸迂阔不实的言论,不予重视。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焉C.哉D.欤
【小题2】根据文章第②③两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有虚构历史的成分,但总结的历史规律值得统治者借鉴。
B.《水浒》成为第一流小说,是因为其描写人事物和各种生活细节传神。
C.《水浒》以细节取胜,故能够让读者忘却了它有诲淫诲盗的负面作用。
D.《儒林外史》讽刺了形形色色读书人,比《西游记》更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对“画工化工合为一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的雕琢和自然的巧妙融合在一人的手笔里。
B.自然的巧妙和人工的雕琢融合成第一等的作品。
C.仿佛是心机巧妙的画家将千姿百态都融为一体。
D.仿佛是高超的画师将各种题材都化在自己笔端。
【小题4】分析第④段所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作者说“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你同意吗?请结合本文及个人阅读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禧,字叔子,一字冰叔,赣之宁都人也,生以天启甲子。禧年十一补邑弟子员,试辄其曹。后十年,会甲申之变,帝死社稷,禧闻号恸,日哭临县廷,居则愤惋吒咤,如不欲生。已乃谢弃诸生服,隐居教授。

禧负才略,善擘画理势,每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方流贼之炽也,承平久,人不知乱,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甚,移家翠微峰居焉。翠微峰距宁都西十里,士友稍稍依之,而彭士望、林确斋亦至。士望南昌人,字躬庵,遭乱,喜结客,立义声,公卿间与禧立谈定交,遂偕林挈妻子来家翠微。林故南昌宗室子,变姓名为林确斋,世所称易堂诸子也。其后数年,宁都中寇,被屠掠,而翠微独

禧既谢诸生,益肆力为古文辞,授徒穷山,弟子著籍者常数十人。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主识议,凌厉雄健,不屑屑抚拟如世之貌似大家者。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慨激昂,摹画淋漓,故其所为《新乐侯刘文炳传》尤工。年四十乃出游,涉江逾淮,游吴越,思益交天下非常之人。闻有隐逸士,不惮千里造访。

康熙十七年,诏中外举博学鸿词,禧亦在举中,被征,以疾辞。郡太守县令更督辄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药。抚军某疑其诈,以板屏舁之至门,禧絮被蒙头,卧称病笃,乃放归。后二年,赴维扬故人约,舟至仪真,暴心气病,一夕卒,年五十七。著有文集二十二卷,诗集八卷、左传经世若干卷。兄详,字善伯;弟礼,字和公,并有集行世。

论曰:明宣德中,周文襄忱荐龚翊为太仓学官,翊辞不就,语人曰“吾仕无害于义,恐负金川门一恸耳”。而禧之论,以谓翊一门卒,非有知己之恩、国士之责也,既已更立三朝,身逢圣贤之主,而然不肯少污其志,贤已。呜呼!禧倘自谓与。

(选自葛虚存《侯方域魏禧轶事》,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辄其曹   冠:位居第一B.帝死社稷 愍:哀怜
C.而翠微独   完:坚固D.然不肯少污其志  皭:洁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灭亡之后,魏禧伤心难过、痛不欲生,下定决心隐居,不再出仕为官。
B.社会动荡之际,魏禧有先见之明,与友人一同搬至翠微峰,躲避了一场祸患。
C.魏禧因仰慕忠义,所以格外用心书写忠烈之事,并且四处游历、结交忠义之人。
D.明宣德年间,龚翊被举荐为太仓学官,却辞不赴命,魏禧赞扬了他的气节。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禧负才略,善擘画理势,每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
(2)禧既谢诸生,益肆力为古文辞,授徒穷山,弟子著籍者常数十人。
【小题4】根据文中人物的各方面情况,概括当时隐士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B.颔联使用借代、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
C.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D.尾联“龙蛇”代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生计羁旅漂泊,客居他乡。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年年在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生活艰难的悲怆之情。
E.本诗是诗人在特定时节特定环境下触发的情思,语言含蓄深沉,形象地塑造出心系故国、坚毅忠贞、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
【小题2】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
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居士有五男。子,才不逮中人。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嗟乎!教者,祖父之分;率教者,子孙之责。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同“美”,美好,善。蕲(qí):同“祈”,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才不逮中人 逮:及,达到
B.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  尤:抱怨
C.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滋:繁衍
D.率教者,子孙之责    率:率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作者自认为是个平庸的人,对子孙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很担心他们另求其他新异学说,离经叛道,留下祸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2)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
【小题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