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有说。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也。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毛颖:毛笔。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手写出,虽或疏卤   疏卤:粗糙、轻率。
B.虽其专专学为文章   专专:用心专一
C.如庄农作大贾之饰   大贾:大师。
D.而与古人为徒未也   艾:停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有说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则文虽工不免为下格   赂秦力亏
C.鹿门可以信我矣   吾还也
D.乘夜过此,不已急乎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雕 句 文 用 心 最 苦 而 立 说 最 严 者 无 如 沈 约 苦 却 一 生 精 力 使 人 读 其 诗 只 见 其 困 缚 龌 龊 满 卷 累 牍 竟 不 曾 道 出 一 两 句 好 话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2)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5 09: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小题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①,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②,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③,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6nɡ):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小题1】完成下列填空和解释加点字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高中阶段学过的“记”有     
(2)既束带谒事 ( )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小题3】 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