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竹响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B.一个“疑”字,既直接地刻画了诗人静卧衙斋倾听的神态,又间接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勤政爱民品性。
C.官衙本是嘈杂之地,可是诗人却能在嘈杂中寻觅一处静地让自己的心得以安放,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风雅不俗。
D.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诗、画融为一体,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小题2】诗歌最后一句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妙处?请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2 10: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君简画记
毛先舒
杭之中,稍东曰丰乐桥,桥稍东曰古橘园,故宋之橘苑也。苑废久,种橘已尽,惟有古银杏两株,盘轮扶疏,疑为宋故物云。
园有主诸君君简。君简少好画。又学篆刻,喜何震、陈琮刀镌,时时见古法。然不甚自爱,独深爱画。尝自称先君子博学游艺,尤喜翰墨。与华亭董宗伯其昌、赵文学左为密交。自其为童子时旁侍,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苍秀淡沲,董称最工;空濛潇瑟,赵为之冠。两公分间,互相放写,终不能自掩真也。君简既好画,日取两公画及诸家所作玩之,久而融然,化裁臻微。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君简笑曰:“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予闻而憆然,不复知所问矣。大体得法于古人,不必以甚似为工。萧远疏逸,绝蹊径矣。
君简先世多显官。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至君简而日贫。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客索画,君简即与画,然持钱来者甚少;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或持钱赠君简,君简便受之。午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坐待所与密者过,引壶斟酌,醉而后已。君简交不滥不黩,游好三四人,周旋久,义亦弥笃。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岁既暮,银杏叶方落矣,不知近客来亦多钱否?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甚自爱 贵:看重
B.客索画,君简即与画 过:经过
C.午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 突:烟囱
D.不知近客来亦多钱否 遗: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园有主诸君君简   窃大王不取也
B.终不能自掩真也   孰能讥之乎
C.周旋久,义亦弥笃   天苍苍,其正色邪
D.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饮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
观看两位先生作画,挥笔创作达到了神妙境界
B.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
君简的父亲伯茂公,有很多豪贤资助他
C.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君简的家在陋巷中,他却生活得悠然自得
D.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
君简不学习做官的本领,但也不是避世者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
②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小题5】文章第二段写了诸君简学画的过程,请用三个四字词语依次加以概括。
【小题6】下面两句话分别反映了诸君简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请选择其中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①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
②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剑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囊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最后一段断句正确一项是
A.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B.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C.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D.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
B.太庙,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C.察举制,是魏晋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类似于隋唐时的科举制。
D.毡笠,是指动物毛制成的四周有宽檐的帽子。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⑵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
⑶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

(清)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立马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此诗。②严关,指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以突兀峭拔之笔,突出了嘉峪关挺耸雄奇的形象。“界”是隔断之意,极有力度地写出了这个通往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第二句中“万里征人”指作者自己。“驻马蹄”三字,既写旅途艰辛而小憩,又为下文观景写景提供了契机,带有过渡性质。
C.頷联既写了远景,即与脚下严关遥遥连接的楼阁和秦中地区直立的树木;又写了近景,即回旋盘绕的长城压低了陇地的云烟。
D.颈联是想象之笔,诗人在嘉峪关由“飞阁”“缭垣”,联想到天山耸拔,似与严关比肩而立,横亘的大漠苍茫无际,令人迷惘。
E.尾联的意思是,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山和函谷关,站在嘉峪关回头向东看,崤山和函谷关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小题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说

戴名世

①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鸟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②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而托身非所,见辱于小僮以死?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小题2】文章从哪些角度描绘“鸟之家”的?
【小题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篇寓言式作品,写了一个美好的“鸟家庭”被毁的喜剧。
B.鸟栖桂树,常伴书生;小鸟可人,人爱小鸟;异类通情,共慕一桂——环境可谓美矣!
C.第②段“嗟乎!”,既包含着对鸟巢被毁的震撼,又有对毁灭者愤怒,更表现出深沉的反思。
D.“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这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情揭露与批判的愤激之语!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写法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