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竹响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B.一个“疑”字,既直接地刻画了诗人静卧衙斋倾听的神态,又间接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勤政爱民品性。
C.官衙本是嘈杂之地,可是诗人却能在嘈杂中寻觅一处静地让自己的心得以安放,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风雅不俗。
D.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诗、画融为一体,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小题2】诗歌最后一句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妙处?请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2 10: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B.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C.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D.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我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有“止息终了”的意思。“服阕”是指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B.畿指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C.学政官名。清代国子监置学政,掌管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等事务。
D.祠,又称祠堂、祠庙,是旧时供奉祭祀祖宗或有功德的先贤的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铜尧体恤民情注重兴利除弊。任柏乡县知县时,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反对开浚旱涝不定的滏阳河。
B.邵嗣尧刚正不阿,一直执法严明。他依法惩治打人的旗兵和杀人的强盗;遭毁谤复出,再任御史时权要都忌惮他,所辖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C.邵嗣尧廉洁奉公,从不徇私谋利。他会试的主试官的家人犯了法,他严加惩处毫不宽恕杜绝贿赂;去世后清贫得连丧葬费用都靠同僚筹集。
D.邵嗣尧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剥夺官职后人民为他申诉;受康熙帝赏识担任江南学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士人百姓仍怀念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2)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倪教授行状
王引之
倪教授模,字迂存,安徽望江人。教授与余同榜进士,当释褐时,相见于稠人广众中,才通姓名而已,竟不知教授之为人,往来踪迹落落如也。去年延教授之孙人在课余孙读书,始得读教授所撰《钱谱》,叹服久之。后又读其《年谱》,见其经明行修,实足为士林楷式,乃叹前此未获深交于教授之为不幸也。
盖教授性嗜古书,每得秘本,手写口诵,夜以继日。雠校经史诸书,无虑数十种。自少至老,曾无倦时。居京师,日游书肆,不惜以重价购旧本,至于质衣以偿。尝应礼部试不第,载古书五千余卷以归,其好学如此。教习期满,当得县令而不就,曰:“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其恬退又如此。所著书甚多,其有裨教化者,则《倪氏族约》;有裨经济者,则《导淮由天长合肥注江辨》;有裨经传者,则《双声古训》十卷、《古今钱略》三十二卷。当世称之。
至其忠厚恺悌,洵有古人之风。岁在乙巳,望江大饥,教授力谋匡救,且首倡捐议,分散钱米,同邑赖以全活者无算。又择高原,瘗其同族贫不能葬者二百余棺。官凤阳教授时,生员某有为义举而被诬陷者,教授廉得其实,白之郡守,狱乃得释。其有志读书而为贫所苦者,教授招之学舍,予以膏火之资,士多赖以成立,其厚德之及人又如此。尝书四语于座云:交耐久朋,无欺心语,作有益事,读未见书。此足以见生平之志矣。
《礼志》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余虽不获深交于教授,而溯其遗事,辄复低回倾慕之,而不能已于言也。道光八年三月三日,高邮王引之谨状。
(选自《王伯申文集补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质衣以偿 质:抵押
B.其有裨教化者 裨:弥补
C.洵有古人之风 洵:美丽
D.教授廉得其实 廉:察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倪模交情并不深,后来倪模的孙子辈去教授作者的孙子们读书时,王引之才比较深地了解倪模其人。
B.倪模嗜书如命,有志于著书立说,对做官毫无兴趣,不但不去应考,连有机会做县令也不去就任。
C.行状: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等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作者写倪模行状是因有同榜之谊。
D.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俗称秀才。倪模是凤阳教授,对生员有监督考核之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4】根据第二、三两段,简要概括倪教授在治学、为人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允成,字季时。厉名节,举万历十一年会试,十四年始赴殿试。对策中有曰:“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非报罢则峻逐。或不幸贵妃弄威福,其戚属左右窃而张之,内外害可胜言!顷张居正罔上行私,陛下以为不足信,而付之二三匪人。恐居正之专,尚与陛下二。此属之专,遂与陛下一。二则易间,一难图也。”执政骇且,置末第。

会南畿督学御史德清人房寰连疏诋都御史海瑞,允成不胜愤。偕同年生彭遵古、诸寿贤抗疏劾之。略言:“寰妒贤丑正,不复知人间羞耽事。臣等自幼读书,即知慕瑞,以为当代伟人。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因劾其欺罔七罪。始寰疏出,朝野多切齿。而政府庇之,但拟旨谯让。及得允成等疏,谓寰已切,不当出位妄奏,夺三人冠带,还家省,且令九卿约束办事进士,毋妄言时政。

久之,南京御史陈邦科请录用允成等,不许。巡按御史复言之,诏许以教授用。允成历任南康、保定。入为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三王并封制下,偕同官张纳陛、工部主事岳元声合疏谏曰:“册立大典,年来无敢再渎者,以奉二十一年举行之明诏。兹既届期,群臣莫不引领。而元辅王锡爵星驾趣朝,一见礼部尚书罗万化、仪制郎于孔兼,即戒之弗言,慨然独任,臣等实喜且慰。不意陛下出禁中密札,竟付锡爵私邸,而三王并封之议遂成,即次辅赵志皋、张位亦不预闻。夫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元子封王,祖宗以来未有此礼,锡爵安得专之,而陛下安得创之!”当是时,光禄丞硃维京、给事中王如坚疏先入。帝震怒,戍极边。维京同官涂杰、王学曾继之,斥为民。及是谏者益众,帝知不可尽斥,但报“遵旨行”。已而竟

未几,吏部尚书孙鑨等以拾遗事被责。允成谓阁臣张位实为之,上疏力诋位,因及锡爵。纳陛亦抗章极论,并侵附执政者。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骇且 恚:愤怒B.谓寰已切 让:谦让
C.还家省 愆:罪过,过失D.已而竟 寝:停止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
B.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C.博士: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顾允成的为政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器也。” 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为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簿,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官。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 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日必器也   令:美好的B.有衅,吾当坐 脱:如果
C.行省欲罪其擅 发:打开D.不输,复漕而南还  果:结果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B.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C.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D.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王克敬心系百姓。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王克敬遇事果断。当岭海爆发叛乱时,朝廷调戍兵征讨,恰逢行省缺少军事官员,他无暇顾及汉人不得参与军政的旧例,调动士兵前去平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诚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叙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曹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见明季多 故:_______
(2)奉嗣母王氏避常熟 兵:_______
(3)炎武自用世之略 负:_______
(4)事不 克: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得脱 不知何时止不盈
B.有与平日闻不合 无不快
C.唐王兵部职方郎台 且硕茂早实
D.所至地 今众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请议,实他邦所少。
(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小题4】文中表现顾炎武有“复明”之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所写的顾炎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