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诚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叙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曹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见明季多 故:_______
(2)奉嗣母王氏避常熟 兵:_______
(3)炎武自用世之略 负:_______
(4)事不 克: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得脱 不知何时止不盈
B.有与平日闻不合 无不快
C.唐王兵部职方郎台 且硕茂早实
D.所至地 今众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请议,实他邦所少。
(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小题4】文中表现顾炎武有“复明”之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所写的顾炎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奇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10:4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棚民

梅曾亮(清)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告讦:揭人隐私。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乎C.邪D.矣
【小题2】第①段作者认为董文恪公“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概括其理由。
【小题3】第②段“乡人”的阐述令作者十分信服,请结合具体手法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棚民”的奏议具有典型性,最能表现董公的执政功绩。
B.草木、腐叶、石缝等全都有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涵养水源。
C.两处“是之”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反思其措施的利弊。
D.最后一段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情,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5】结合全文,推断作者对于董文恪公解决“棚民”问题举措的真实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大慧寺记

刘大櫆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浮屠:指僧人。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视平地数仞 殆:大概
B.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 名:名望
C.寺后积土成 阜:小山
D.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舆致:车载而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B.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夫晋,何厌
C.为人臣患得患失   东犬西吠,客逾庖
D.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B.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墓冢,高大雄伟,石人石兽传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族亲的坟墓。
C.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通过明大学士李东阳被太监所挟撰写碑文一事,来讥讽官场上的患得患失,阿附权势。
D.文章后两段,作者分析了中朝贵人与宦寺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指出为人臣者低首下气的原因,笔力遒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小题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州李君墓表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犹赋性、生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里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寖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得请 竟:竟然
B.得为丞 除:授官
C.如其兄 资:资助
D.则亦不可也    朽:磨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表:文体名,刻于墓碑,用以表述死者生前行谊(品行道义)的文章;一称墓碑。
B.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期功之丧”,指比较疏远的亲戚去世了。
C.考终:“考终命”之省略语,语出《尚书》,是古代“五福”之一,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
D.诰封: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
⑵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小题4】根据第二段,概括李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杂说
(清)周实①
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躙之将毋同?揆②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刁民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③;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④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
①周实(1885-1911),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接触新学和革命思想。1909年参加南社,并组织淮南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乡组织学生军,宣布光复,被当地县令杀害。他是南社中有成就的诗人。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④畴:谁。
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对以上两则材料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讵不大相背谬哉?    讵:难道
B.无不在胞与之中 胞与:同胞和朋友
C.植木之性    性:方法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茂盛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爱之之心之初萌 则又爱之太恩
B.不惜以身殉物  以致其性焉尔
C.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是故善用其爱者 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3】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剖析生活中常见的踏草折花现象是出于“人欲之私”,推广而论“后世战争盗窃”的行为也是由于“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
B.材料一以小喻大,卒章显志,批判了当时发动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者的本性。
C.材料二运用了类比衬托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D.材料二种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种树者对树木要满怀深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常换,培土要平、要捣筑结实;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小题4】将上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5】材料二中他植者与材料一中踏草折花者行为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