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小题4】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
②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8 02:5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浒传》序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注】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 理:料理
B.便课其缚帚织席     课:督促
C.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     毕:全都
D.其所发明,四方可遇 遇:碰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而有之之谓     句读之不知
B.某甲于今若干岁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非但安分,亦以路遥 故为之文以志
D.吾友读之而乐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讲起,感慨时光匆匆,生活单调,感觉人生无甚乐趣, 并为过往难留而心痛不已。
B.作者与朋友以饮酒、闲谈为乐,谈话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但因所谈传闻无法被证实,所以让作者觉得是浪费口舌。
C.《水浒传》多是作者在朋友散去后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但因构思已久,所以不必苦思冥想,总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写作的灵感。
D.这篇序写得含蓄、隐晦,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水浒传》的内容。作者用表面的闲适散淡,掩盖《水浒传》的真实写作意图,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写这本书的用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 发 之 言 不 求 惊 人 人 亦 不 惊 未 尝 不 欲 人 解 而 人 卒 亦 不 能解 者 事 在 性 情 之 际 世 人 多 忙 未 曾 尝 闻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
(2)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画何独不然?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诺!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不逐利禄,不计毁誉。③容:或许。
【小题1】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小题3】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4】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矣,越十吾无取焉。”「」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双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乎也?如使余嗜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矣,不能为之重。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也,惟勿以籝金例之。”
④十砚主人记。
注释:①龙尾②罗文:都是砚子名。③璋子:作者儿子陆璋。④青毡:指故家旧物,这里指的是砚子。⑤籝:筐,笼一类竹器。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盖B.因C.夫D.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藏砚台之石材纹理皆为上品。
B.作者所藏十方名砚之后便不再收藏。
C.作者所藏十砚故自号“十砚主人”。
D.作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砚室”。
【小题3】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的品质高低并没有定论,全凭文人主观评价。
B.若是讲究珍品,那世上优于砚的东西就太多了。
C.有权有势的人,把天下名砚都收归于自己所有。
D.自己文采有限,即使收藏好砚也无法使之闻名。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段首D.第④段段首
【小题5】第②段说理很具说服力,请分析作者的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