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频、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随书·卢贲传》)

[注]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叫“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清”。东汉给予退职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定期参加朝会的待遇,就赐给他“奉朝清”的名号,以示优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高祖深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B.卢贲虽读书不多,但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曾上表请求修订音律,并得到皇帝批准;后又受诏与人删定周、齐音律。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被贬为怀州刺史后,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灌溉盐碱地,使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贪求权力、利益,他两度犯错,皇帝两度宽宥了他,但他终因自恃有功且言语不当而被弃用。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10:4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源雄字世略,西平乐都人也。祖怀、父纂,俱为魏陇西王。雄少宽厚,伟姿仪。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归长安 周太祖见而器之,赐爵陇西郡公。后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改封朔方郡公,拜冀州刺史。时以突厥寇边,徙雄为平州刺史以镇之。未几,检校徐州总管。

及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时雄家累在相州,迥潜以书诱之,雄卒不顾。高祖遗雄书曰:“公妻子在邺城,虽言离隔,贼徒翦灭,聚会非难。今日已后,不过数旬之别,迟能开慰,无以累怀。徐部大蕃,东南襟带,密迩吴寇,特须安抚。藉公英略,委以边谋,善建功名,用副朝委也。”迥遣其将毕义绪据兰陵,席毗陷昌虑、下邑。雄遣徐州刺史刘仁恩击义绪,仪同刘弘、李琰讨席毗,悉平之。

陈人见中原多故,遣其将陈纪、萧摩诃、任蛮奴、周罗睺、樊毅等侵江北,西自江陵,东距寿阳,民多应之,攻陷城镇。雄与吴州总管于顗、扬州总管贺若弼、黄州总管元景山等击走之,悉复故地。东潼州刺史曹孝达据州作乱,雄遣兵袭斩之。进位上大将军,拜徐州总管。后数岁,转怀州剌史,寻迁朔州总管。突厥有来寇掠,雄辄捕斩之,深为北夷所惮。

伐陈之役,高祖下册书曰:“於戏!唯尔上大将军、朔方公雄,识悟明允,风神果毅。往牧徐方,时逢寇逆,建旟马邑,安抚北蕃。嘉谋绝外境之虞,挺剑息韦韛之望。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吕梁之间,罔不怀惠,但江淮蕞尔,有陈僭逆,今将董率戎旅,清彼东南,是用命尔为行军总管。往钦哉!”于是从秦王俊出信州道。及陈平,以功进位上柱国。赐子崇爵端氏县伯,褒为安化县伯,赐物五千段,复镇朔州。二岁,上表乞骸骨,征还京师,于家,时年七十。

(选自《隋书·源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归长安/
B.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归长安/
C.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归长安/
D.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西归长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B.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战国时始置左右丞相。
C.乞骸骨,是古代官员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
D.卒,指大夫去世。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它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雄身处名门,年轻有为。源雄的祖父、父亲皆为魏国陇西王;他年轻时为人宽宏仁厚,故担任过魏国秘书郎和征虏将军。
B.源雄忠君爱国,屡立大功。尉迟迥暗地里引诱源雄谋反,源雄始终不理会,并平定了叛军。陈朝攻陷城镇,源雄等人收复失地。
C.源雄雄才伟略,安定边塞。源雄为朔州总管时,突厥来犯,源雄捕捉并斩处了他们,断绝了外寇入侵的忧患。
D.源雄军功卓著,荫庇后人。源雄平叛军、收失地、镇边疆,一步步晋升为上柱国。高祖赐封了他的儿子源崇、源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已后,不过数旬之别,迟能开慰,无以累怀。
(2)但江淮蕞尔,有陈僭逆,今将董率戎旅,清彼东南,是用命尔为行军总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帅诸首领朝于丹阳,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①。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

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②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高祖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列女传》)

注释:①章昭达为当时陈朝派往广州平定叛乱的将领。②此处“高祖”指隋文帝杨坚。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
B. 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
C. 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
D. 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在古代是监督地方州郡行政行为的监察官员。
B.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
C. 拜:是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述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除、征、擢、左迁等。
D. 册:册封,皇帝以封爵授给属国君主、少数民族首领、异姓王、宗族、妃嫔等的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谯国夫人贤明通达,深孚众望。出嫁前在父母家时,就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凭借显赫出身在本乡形成凝聚力,以至海南、儋耳两地千余洞部落前来归附。
B. 谯国夫人决断诉讼,法纪严明。夫人告诫约束本族族人,使他们遵守公共礼制。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毫无偏私。
C. 谯国夫人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挟持其子冯仆一起作乱。谯国夫人不顾冯仆安危,率领酋长内外夹攻,最终平定了欧阳纥的叛乱。
D. 谯国夫人忠于朝廷,诚心归顺。得知陈朝亡国后,召集首领几千人终日恸哭。每年部族大会时,她都以赤心忠君之意告诫子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2)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所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纣,以就灭亡哉?盖恃其富强,不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宇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威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灭,为天下之笑,深可痛矣!

——魏征《论时政疏·第一疏》

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畋游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近忠厚,远便佞。杜悦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尧舜之诽谤,追禹汤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以招损。有动则庶类以和,出言则千里斯应。超上德于前载,树风声于后昆。圣哲之宏规,帝王之盛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

——魏征《论时政疏·第三疏》

【小题1】解释甲文中划线的字词。
①威动殊俗    ②不后患
【小题2】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魏征认为隋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语句作答。
【小题4】魏征认为成就帝王之业应该怎样做?请根据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至少写出3条。
【小题5】上文中,魏征借隋亡的教训劝谏当朝统治者。在我们学习过的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作品中,也有一些作者,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向统治阶级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想法和意见。请举出一篇课文,加以分析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子,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
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
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与虏战于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岁余,拜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为三公,荣定上书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惧。”上于是乃止。
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上为之废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赙缣三千匹。上谓侍臣曰:“吾每欲致荣定于三事,其人固让不可。今欲赠之,重违其志。”于是赠冀州刺史、陈国公,谥曰懿。
(节选自《隋书·窦荣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B.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C.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D.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C.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D.三事,又称三公,是窦荣定死后皇帝准备赐予他的封号。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尚书、中书、门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周太祖一见沉着稳健、气概不凡的窦荣定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其被重视可见一斑。这对荣定而言,是平步青云的契机。
B.窦荣定兵出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胜负难分。此地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耐,竟有官兵被活活渴死。
C.窦荣定因为妻子的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的爵位时,窦荣定担心自己重蹈先贤覆辙,义正言辞地直接拒绝了,高祖于是作罢。
D.窦荣定逝世,高祖很悲痛,为此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监管丧事,并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2)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tiáo chèn)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撰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xì)讼,士谦闻而出财,补甚少者,令与多者相埒(liè)。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fán)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yuè)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qín)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qun)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注)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笋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 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yì)、杖、笞(ch)、髡(kn)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贩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