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B.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C.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溢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D.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小题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3 11:4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C.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D.载舟舟     覆:使......倾覆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问焉 莫不殷忧道著
B.欲人也难矣 昔取而有余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问之,曰   傲物骨肉为行路
【小题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同类题3

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学大遗
D.金就砺利 官盛近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相师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从    ⑦其为也    ⑧养丧死无憾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①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

②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用事者:当权的人。此处指坚持朝政变革的王叔文。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1)士乃见节义( )
(2)无辞以其大人( )
【小题2】对“虽重得罪,死不恨”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B.虽然再次获罪,死了也不怨恨。
C.虽然重新获罪,死了也没有遗憾。
D.即使再加一重罪,死了也不怨恨。
【小题3】文中划线句是成语“ ”的出处,
现常用来比喻
【小题4】结合第②段,谈谈柳宗元的为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小题1】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闻也固先乎吾   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2】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   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   顺风
C.句读不知   师道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   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D.①②③⑤⑥⑧
【小题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之   ②土当年万户侯   ③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愚益愚    ⑦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小题6】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