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罪
B.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其身之可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填然鼓,兵刃既接
B.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不心服
D.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5 11:4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为武侯。子伉代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在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后代封侯多无封地无食邑。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D.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原本是一个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在刘邦起兵之初就一直跟随他,作战勇敢无畏,曾经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池。
B.樊哙对刘邦非常忠诚,在范增设计要杀死刘邦的时候,樊哙得知消息,便带着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的过失。
C.刘邦的妻子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嫁给了樊哙,刘邦对自己的妹夫比其他将领更亲近,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
D.在绛侯和灌婴等重臣不敢劝谏的时候,樊哙曾率群臣闯入皇宫,痛哭劝谏,并以秦朝赵高为例说明皇帝不该亲近宦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逃跑
C.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不如因善遇
B.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臣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特意先向张良详细了解他俩的旧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因此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邦所灭埋下了伏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①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 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②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③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与被刑。……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田忌善而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而往     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到。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 (2)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1)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2)吾还也
C.(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自刭 (2)令秦武阳为副
D.(1)遂成竖子名     (2)因击沛公于坐,杀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1)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5)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6)暮见火举而俱发。
A.(1)(4)(5)B.(2)(4)(6)C.(2)(3)(5)D.(3)(4)(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①。重耳遂奔狄,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②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③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官,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悦,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曾质于秦,后归晋即位为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被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后才得以脱身。
B.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想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做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沁园春·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