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①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 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②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③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与被刑。……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田忌善而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而往     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到。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 (2)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1)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2)吾还也
C.(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自刭 (2)令秦武阳为副
D.(1)遂成竖子名     (2)因击沛公于坐,杀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1)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5)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6)暮见火举而俱发。
A.(1)(4)(5)B.(2)(4)(6)C.(2)(3)(5)D.(3)(4)(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1 07: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史记·周本纪第四》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之宜 察看 移船相近邀见 互相
B.稷不务 离开 连峰天不盈尺 距离
C.复后稷之业 修治 又重之以能 美好的
D.文身段 头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   散发粮食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姜原帝喾元妃 何以伐
B.心忻说 河东凶亦
C.居期生子    或百步后止
D.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以为不祥  ②其游戏,好种树麻、菽  ③及为成人 ④民皆法则之  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⑥是社稷之臣也  ⑦明年秋  ⑧因为长句  ⑨整顿衣裳起敛容  ⑩暮去朝来颜色故⑪老大嫁作商人妇⑫凄凄不似向前
A.②④⑥⑨B.①②③⑥C.①⑤⑩⑫D.③⑥⑨⑪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B.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C.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D.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周的始祖后稷,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早在唐尧时代,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
B.后稷的后代公刘、古公亶父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仍然率领族人继续施行兴农措施,使部族逐渐强大。
C.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地移居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
D.周之兴盛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不同阶段不同首领的厚民爱民,古公亶父就曾因爱护人民而带领家众去豳就岐下,而百姓也都扶老携幼,又跟着古公来到岐下。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2)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     征:(被)征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2)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即位为晋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就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之后才得以脱身。
B.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愿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作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召以为博士。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秀才:才学优秀。
C.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D.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B.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C.①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①堕马而死,无后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往见王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B.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C.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D.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游说之士,劝说君王采纳自已主张的说客策士。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B.上卿,官阶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级,位在大夫之上。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防止秦国兼并的战略方针。
D.寡人,文中是赵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外,古代君王还常以朕、孤、陛下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反对和议。面对赵王的询问,虞卿反对楼昌派出重要使臣去求和的建议,认为不如派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
B.虞卿很有预见。赵王不听从虞卿联合楚、魏的建议,与平阳君议妥求和,并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虞卿准确地预料到了和谈不能成功。
C.虞卿权衡利弊。秦国要求赵王割地,虞卿向赵王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但赵王听从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的建议,答应了秦国的割地请求。
D.虞卿积极建言。虞卿向赵王建议,不如将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因此与赵国联合攻打秦国,使得齐、赵两国的大仇得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2)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