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所以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人刚直,敢于诤谏。他是当时文坛的著名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使北宋文坛盛极一时,且影响于后世。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的先河。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文风深受《战国策》影响,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善于雄辩。有《嘉祐集》传世。散文代表作《过秦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2-31 03:0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ù。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小题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
【小题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小题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小题4】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小题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金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口“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动,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广,增加B.吾从而之 师:以……为师
C.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以破其疑
B.则群聚笑之 相辅行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人   后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师不必贤弟子     以能问不能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己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角度一致。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D.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而耻学于师B.择师而教之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B.作者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C.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
D.段末的“鸣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