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 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___________,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8:0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陪衬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B.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C.越国以远。   鄙: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边邑
D.邻之,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壬戌秋   盘庚
B.徘徊斗牛之间   因击沛公
C.而不知所止   吾还也
D.扣舷歌之   赂秦力亏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属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共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
B.“望”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除此之外,还有“朔”“晦”,分别指每月的末日和初日。
C.我国古代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文中“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古籍中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文中“白露横江”的“江”就指长江。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①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②使酒:因酒使性。③怒马:鞭马奋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敬重、尊崇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 ……的原因
C.使从事于其间  使:让
D.往往阳狂垢污  阳:同“佯”,假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了传主方山子与常人迥异的生活道路。少时,仰慕一生侠气的侠士;壮年,折节读书,有志于世,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遁于光、黄之间。其中重点记叙了晚年的情况。
B.第二段,得知作者被贬原因,作为故人的方山子竟然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得极为陌生,这既体现了方山子对友情的冷漠,也表现了方山子看透世道的超然。
C.第三段,倒叙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这么一位英才俊杰却遭到社会的遗弃,世道的黑暗可见一斑。
D.最后一段,突出一支奇兵,写了光、黄间的奇异人士,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余味无穷。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晚乃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⑵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小题4】作者邂逅方山子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读书折 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驰
【小题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余扃牖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余既耸异之  凌万顷之茫
C.晚乃遁光黄间 不拘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下面四组中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5】请用“/”给文中曲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