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于溪______________   ②有池洼然而方长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意于山水之间____________   ④教授王君盛恐其不也___________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①临川城东 ②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王君之心 ④其亦欲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与“有地隐然而高”句法特点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渐见愁煎迫
C.并以为国人之赌兹编者勖
D.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小题5】“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写法多样,它可以写景抒情,如《_____________》等,也可以____________,如《核舟记》等。本篇记通过记墨池遗迹,指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同时又借此勉励求学的人只有专心致志,努力上进,才能有所造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30 10:4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乙)司马迁传
班固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愤恨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查
C.此其所蔽也 蔽:短处
D.至于采经摭传 摭:搜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吴之民方痛心
B.仆口语遇遭此祸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C.重乡党所笑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D.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至激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B.甲文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C.甲文中作者借任安要求其“推贤进士为务”,陈述了自己不能听从的理由,由此引发了一大篇愤激之词。词中向好友任安直接表明了自己是受冤的,文字间多含着怨恨之气,世态炎凉。
D.乙文中班固认为司马迁写史视野广博,著述详尽,勤奋努力,极具才能,尽管他辨证地指出了其在经济与是非观等方面的不足,但是对其才能的称赞之情却尽显无疑。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
(1)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B.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D.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
B.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
C.肉袒,即脱去上衣,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裸露肢体,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D.高祖,谥号,是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挺身搏斗,而豪杰之士能在感情上有超过凡人的忍耐,遇事不惊不怒,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勇。
B.苏轼认为,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应该像荆轲、聂政那样以个人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而应像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
C.苏轼认为,勾践陷于困境投降吴王,侍奉吴王三年而不倦怠,这只是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
D.苏轼认为,项羽不能忍耐,虽身经百战却轻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刘邦却选择了忍耐而保存了自己实力,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文后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⑴竭我盈,故之    克:
⑵然后襄公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n)岩: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笑 顾:回头看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交代了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做的准备。
B.第三段中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态;《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