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①,过阳明子而论学②。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③。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④:‘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⑤?”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南都:今江苏南京,乔宇任南京礼部尚书。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究”。④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⑤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无:不。
B.盖一年而诎乡艺人 诎:通“屈”。
C.阳明子日:“学贵精” 精:细
D.专于弈而不专丁道,其专溺也 溺:沉湎
【小题2】(小题2)下列全符合王阳明为学主张的一组文字是 ( )
①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②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③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
④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⑤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
⑥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
⑦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⑧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A.②③⑤B.④⑤⑥C.⑤⑥⑦D.①④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他的朋友白岩乔先生将要离开自己去南京时写给这位朋友的。王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对朋友做了须坚持研究学习的勉励。
B.王守仁在这篇赠序里阐述了他的为学主张,他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是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白岩乔先生认为自己喜好文辞优美的文章,写作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并沉潜于诸史和百家著作,这就算是“精”了,可王守仁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精”。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2)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3)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29 01:5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B.①③⑤⑥
C.①⑤⑥⑦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③
C.③⑥D.②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B.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有说。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也。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毛颖:毛笔。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手写出,虽或疏卤   疏卤:粗糙、轻率。
B.虽其专专学为文章   专专:用心专一
C.如庄农作大贾之饰   大贾:大师。
D.而与古人为徒未也   艾:停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有说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则文虽工不免为下格   赂秦力亏
C.鹿门可以信我矣   吾还也
D.乘夜过此,不已急乎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雕 句 文 用 心 最 苦 而 立 说 最 严 者 无 如 沈 约 苦 却 一 生 精 力 使 人 读 其 诗 只 见 其 困 缚 龌 龊 满 卷 累 牍 竟 不 曾 道 出 一 两 句 好 话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2)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季子懋修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院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不俯寻吾之所得,而复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 矜:夸耀
B.不得已黾勉从之 黾勉:尽力
C.艺本不佳,于人何    尤:错误
D.固望汝等继志武 绳: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匍匐归 穷山之高
B.而俯首就矩矱也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不俯寻吾之所得 今君亡赵走燕
D.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张懋修的一封书信,信中他帮助儿子总结了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不是才质不聪敏,而是与儿子好高骛远、涉猎太广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科举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希望儿子脚踏实地,不要重蹈自己失败的覆辙。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仿效古人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固 闻 汝 终 日 闭 门 手 不 释 卷 乃 其 所 造 尔 尔 是 必 志 骛 于 高 远 而 力 疲 于 兼 涉 所 谓 之 楚 而 北 行 也 欲 图 进 取 岂 不 难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