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劝:劝勉、劝诫
B.故虽恶人,皆务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指责
D.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曲从、徇私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B.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C.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D.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文记载死者生前显著的功业德行、出众的才能操行、远大的志向以及他们诚信守义;而史传也大都限于对传主的善行加以记载。
B.千百年,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姓,死后几乎没有谁没有碑铭,却流传不多,原因在于请托的人不合适,铭文不公正,不符合事实。
C.墓志铭这一文体虽然与史传有一定的差异,但它所产生的警劝之效与史传还是十分接近的。
D.作者认为,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将铭文写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实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6 03:0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 信:信用
B.能得樊将军首  诚:诚实
C.计不知所出耳  顾:回头
D.可谓矣 深:刻毒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足下更虑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其无礼于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进   今人有大功击之
D.父母宗族,皆戮没    且君尝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通过两次语言描写,表现出荆轲对当前形势、秦王野心以及樊於期复仇心理的洞悉,可见他既能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又颇具城府,巧于辞令。
B.文段通过燕太子丹在国家危急关头表现出的恐惧、慌乱和优柔寡断的描写,反衬出荆轲的有勇有谋与镇定自若。
C.文段通过对樊於期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直接详细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他义勇刚烈的性格特点。
D.文段中的荆轲与樊於期都是具有侠肝义胆的慷慨之士,但二人的个性又有鲜明的对比,一个展现的是老于心计的侠士风采,一个呈现的是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乎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C.“暴箱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文中谈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韩、魏、楚三国赂奏的史实,具体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同类题4

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坐 端正
B.酾酒临江,横赋诗 船桨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小洲
D.逝者如斯,而未尝也 流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B.知不可骤得 悠悠与颢气俱
C.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固一世之雄 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这是对赋的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矛盾、挣扎和解脱过程服务的。
B.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客人”想到历史人物,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何等英勇,但这样的英雄最后也被周瑜打败了,这是“客人”悲的原因之一。
C.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现象,作者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之中,认为从“不变”的角度看,客体和主体都是永恒的,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上述文字写景、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联想丰富,哲理深邃,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