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小题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2-05-17 03:0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帐,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怜:爱慕。②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③铜雀 :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小题1】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于___。从题材来看,属于___ 诗。
【小题2】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对他的叙述描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灵帝时,陈琳为国舅、大将军何进的主簿。曾在何进欲诛杀宦官时献计,却被何进笑为“此懦夫之见”,不予采纳。
B.何进接太后之诏欲入宫。陈琳、曹操、袁绍等人都劝阻其勿入,何进笑谓“小儿之见”,最终被斩杀于宫内,是为“十常侍之乱”。
C.董卓之乱后,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帐下任书记一职。陈琳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的曹操因卧读陈琳之榭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D.袁绍败灭之后,曹操不计前嫌,赦免陈琳,命为从事,陈琳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由,拒不受命。
【小题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暗含着仰慕。
B.“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应识我”中的“应”不仅表达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而且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C.颈联由眼前实景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曹操这样一位重才的明主的追思。
D.尾联“欲将书剑学从军”表达了诗人准备弃文就武、持剑从军的志向,颇有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
【小题4】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全诗确实贯穿着诗人自己与陈琳之间的对比。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对比之处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小题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B.颔联中的“霸才”,是指陈琳。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作者运用对写的手法,曲折的表现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
C.颈联写墓前实景。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D.尾联写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E. 本诗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如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诗歌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小题2】《唐诗隽》说此诗“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流露了哪些“伤心语”。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