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②,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马铃。②杜陵:长安城南,代指作者故乡长安。
【小题1】颔联历来为人传诵,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小题2】“凫雁满回塘”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20 02:2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宜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二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二诗正文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描写,都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商山早行》颔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游子穿的“驼褐”,本不易被露水打湿,但游子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E. “寂寞小桥和梦过”,将梦与“寂寞小桥”结合,采用拟人手法,使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小题2】《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小题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B.颔联中的“霸才”,是指陈琳。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作者运用对写的手法,曲折的表现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
C.颈联写墓前实景。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D.尾联写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E. 本诗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如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诗歌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小题2】《唐诗隽》说此诗“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流露了哪些“伤心语”。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