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唱”是由中国戏曲传承者和戏曲爱妤者在舞台空间之外进行的一种戏曲唱段演唱形式。这种表演方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千百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演出传统。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特别标明“良家子弟有通于音律者,又生当太平之盛,乐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饰太平。所扮者,隋谓之康衢戏,唐谓之梨园乐,宋谓之华林戏,元谓之升平乐”,由此可见,这种由普通人扮演的戏曲样式,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有着判若渭泾的差别,分别代表了传统社会中的普通人和艺人群体对于戏曲艺术不同的接受方式和传承形态。

不论是哪个群体,他们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实际都是以戏曲剧目为基础的曲牌、唱段和音乐等。也正是因为有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艺术不但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以供观众酣畅淋漓地观看听赏,也可以供戏迷票友在戏场庙台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自唱自赏。可以说,前者是由戏曲艺人进行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实践行为,后者则主要是由普通群体进行的艺术体验行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些戏曲剧种的曲唱群体颇具专业水准,有很多业余曲唱的传承者“下海”成为职业艺人,这充分说明“曲唱”是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一种极为传统有效的传承方式。

戏曲曲唱是以唱段演唱传习作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自然反映着戏曲声腔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曲唱唱段具有普及性,其传唱的内容基本都是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乐的唱腔唱段,不论是一段曲牌,还是一段板腔都集大成地展现了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学成就。戏以曲传,一段流传甚广的曲唱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二是曲唱唱段具有代表性,鲜明地展示着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脍炙人口的唱段几乎等同于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的认同,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象是通过杰出的戏曲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得以彰显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正凝聚在曲唱唱段中。三是曲唱唱段具有可流播性,这主要在于其词文唱腔的契合度高,使得曲调流畅且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自然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对普通歌唱者而言,在适合的音城范围内展示简便、流畅的唱腔,是艺术欣赏与接受的重要条件。正基于此,“曲唱”当然会成为评价戏曲创作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市场标准,也自然会成为戏曲创作是否走向契合民众需求的一个艺术标准。

当前戏曲创作需要重视曲唱对戏曲传承传播的作用。在当前的戏曲发展中,戏曲市场是街量剧种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准,戏曲曲唱作为市场接受的重要方式,实际也为戏曲创作和传承提出更多的要求,能够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摘编自李春沐《曲唱传统与戏曲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唱”作为戏曲唱段演唱形式代代相传,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演出传统。
B.“曲唱”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是一样的。
C.因为戏曲艺人的传承,戏曲就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供观众欣赏。
D.流传甚广的曲唱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明确了“曲唱”的概念引用材料追述其历史,辨析了它与娼戏的不同。
B.第二段将戏曲艺人专业演唱与“曲唱”进行比较,强调二者对艺术传承同样重要。
C.第三段分条阐述曲唱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曲唱可作为评价戏曲创作的重要标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曲唱在当前的重要意义,给戏曲音乐创作指出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在业余时间学习曲唱,可见古人对于戏曲的热爱和对戏曲艺人社会地位的尊重。
B.曲唱唱段一般是大众喜闻乐唱的,它能表现某个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
C.曲唱唱段的词文唱腔契合度高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曲唱唱段就可以流播。
D.当前戏曲发展中,只要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中国戏曲就能够走向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5 08:4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____________。”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__________,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  徘徊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D.庄重  悠远  徘徊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
B.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大致说来,西方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C.在消费习惯上,中国侧重于外在气质,这有其合理性,正如西方侧重于宁静与优雅一样。
D.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因而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釆取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自然明晓。
B.开头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指出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存在不同,但不分优劣。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详细举例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准确深刻,说明了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D.第三段论述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涉及文化传播、精神思想、消费观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双方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避免西方不正确的消费理念,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
B.西方精神消费写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C.消费方式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要具有理性认识,不应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D.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西方一些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阅读大漠
于文胜
沙漠,是一部天书。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字符。
我向往沙漠,又惧怕沙漠。
向往沙漠,是因为那一行从漠峰上走过的驼队,驼颈上传出的铃声。惧怕沙漠,是因为漫天飞舞的沙粒,让人看不清世界,读不懂人生。
我最终还是勇敢地走进了沙漠。沿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漠的黑色之路,我去努力破译沙漠这部天书——
在第一页上,我读到了“生命”。你看,大河逝去的地方,绿色还在零散地生长。这绿色被糙裂的树干支撑着,迎着漠风,迎着烈日,倔强地把生命延续。它们把根深扎进沙里,哪怕一点点水的湿润,都要让叶子泛出绿色。就是没有一点生命的乳汁了,就是让漠风剥得只剩下躯干,它们也要傲然挺立千年;就是被烈日利剑般的光束砍断身躯,它们也躺下不朽千年。在它们身上,生命永远不会被泯灭,生命永远都延续。它们不为脚下有一片沃土而恳求上苍的恩赐,不为披一身新绿而祈求天降大雨,不为漠风的肆虐而弯下腰杆,更不为终究要倒下化为泥土而企盼时间倒流……就是化为灰土,它们也舞在沙漠上、舞在狂风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啊——生命顽强到了极点,价值体现到了极限……这才是百岁、千岁、万岁的生命啊!
在第二页上,我读到了“勇敢”。你看,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柏油路,勇敢地伸进沙漠,
穿漠谷,越漠峰,一直伸向天边,一直穿出大漠。这是怎样一种力量的驱使,才能有这般无畏的勇气呢?
沙漠时刻想把它吞没,而它的两边却筑起芦草编织的垄墙;烈日时刻想把它烤化,而它
的两旁却生长出灌木,拉起一道绿色长廊;狂风时刻想把它吓退,而它的身边却耸起一座座
房屋,房屋里飘出饭香,屋旁的抽水机正隆隆作响……
从沙漠的北边走到南边,这一页我读了一千里,从日出读到日落,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村庄;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亲人;沙漠的那边,有我们肥壮的牛羊……
任何沙漠,都阻挡不住亲人的拥抱,再狂的漠风,都刮不散兄弟的思念,任凭烈日怎样下刀,都割不断家人的亲情!  
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这种力量,使勇敢者更加坚强,使坚强者更加勇敢。
无畏催生勇气,亲情激发力量!
在第三页上,我读到了“追求”。你看,沙丘下那一座座井架,输油管像巨龙跃过沙梁。
沙漠是荒凉的,从来都没有人敢对沙漠有所企图;沙漠是死寂的,任何生命的火花也只能在它上空一闪而过;然而,沙漠又是富有的,只有敢于探索和勇于追求的人,才能闻到它的气息。
我尤为敬佩那些敢于在这浩瀚大漠中勇于追求的人。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高高竖起的是钢铁的井架,而伸向天空的却是理想的大厦;向下钻进的是圆圆的钢管,而伸进泥土的是探索的双手;管道里流淌的是追求者的热血,炼炉里沸腾的是梦想的实现……
别说贫瘠里没有财富,别说黄沙变不成黄金,别说瀚海没有彼岸,别说通天的路太遥远——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身后就是掌声一片。
欲上九天揽月——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月球;欲下五洋捉鳖——潜艇在大洋中游弋;望长城内外——戈壁崛起新城,沙漠喷出火焰……
这,是追求的脚步;这,是追求的回报。
读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犹豫和徘徊?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加快追求的脚步吧!
大漠,是一部天书。大漠,是一部有心人才可以读懂的书。大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去吧,勇敢地走进大漠,阅读大漠!
(《人民日报)20~0年7月26日)
【小题1】文章以“沙漠,是一部天书”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在描写大漠中的“柏油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2)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小题4】文章在结尾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综观全文简要作答。(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猪肉
蒋先平
清早,在厨房做早饭的翠花隔着厚厚的门帘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肥猪嚎叫声。
翠花出去倒水,看见西院张老蔫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几个人七手八脚捆猪呢。
翠花搓着手进了里屋,冲还在睡觉的丈夫立德喊道:“快起来把暖气点着,今天外边冷得能冻死人。”喊了好几遍,立德才打着哈欠从被窝里爬起来。
吃早饭时,翠花跟丈夫立德说:“西院老蔫家杀猪呢,到晌午你这大村长又要有猪肉吃了。”
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的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吃一顿猪肉,再把猪肉卸成小块,蘸上凉水放在仓房里冻上一夜,冻好的猪肉被装进大缸,上面再盖上一层雪,这样猪肉吃到开春也不会坏。
立德高中毕业回村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后来民办教师搞一刀切,他下岗了。前年村里换届时,大伙把他选上了村长。立德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谁家有个大小事情的,他都及时到场,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立德赢得了大伙的信赖。
立德不是那种好吃好喝的人,但盛情之下,为了不拂大伙的好意,他只得去吃猪肉。
快到晌午了,翠花要准备午饭,可她还不见张老蔫来喊立德去吃猪肉,便笑着说:“还是做上你的晌午饭吧,老蔫怕是舍不得,不会喊你吃猪肉了。”
立德说:“在家吃好,天天吃猪肉,闹肚子呢。”
翠花撇了撇嘴:“呵,你倒会给自己找台阶啊,人家老蔫根本没把你这大村长当回事啊。”
立德边看报纸边说:“真的,这两天我真闹肚子呢,上午去了两趟厕所。”
吃过晌午饭,立德家也没出现张老蔫的身影。
翠花黑着脸跟立德嘟囔说:“这个老蔫办事太不讲究了,要不是你给他家担保贷款,他能养上一百只羊吗?还有,夏天他儿子考上大学,那一万块钱学费还不是咱家帮着借给他的,要不他儿子能入学吗?杀头猪谁稀罕啊,找咱吃肉咱还不稀得去呢。可你老蔫连喊一喊、让一让、做做样子都不会,真是白眼儿狼。”
傍晚,一个人影进了院。翠花打开了门,是张老蔫。
张老蔫放下身上扛着的东西,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这两年俺家能过上好日子,孩子能上大学,多亏了立德大兄弟。今天杀年猪本来想把你们两口子请来,可来我家吃猪肉的城里表弟说,现在上面要求严,干部不准参加宴请。我想了想,不能我立德兄弟添乱啊,就没喊你俩来我家吃猪肉。晚上给你们送来一块猪肉,你们俩冬天慢慢吃吧。”说完张老蔫放下猪肉走了。
“老蔫你快回来,把猪肉拿回去。”立德大声地喊着。可张老蔫出门头也没回跑远了。
翠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老蔫了。”
“你把秤拿来,称一下,看看这块猪肉有多少。”立德说。“哎呀,足足四十六斤呢。”翠花尖叫着。
“市场上笨猪肉十八块钱一斤,这块猪肉八百多块呢,你拿上九百块钱这就去老蔫家,就说城里我同学托我买笨猪肉,这块猪肉就算卖给我同学了,钱一定要给他。”
翠花笑着说:“放心吧大村长,一定完成任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猪肉”为线索,串联起几个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现了立德、翠花、老蔫等人物形象。
B.“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这一句话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C.通过翠花计较老蔫没请立德吃猪肉,嘟囔他办事不讲究,可以看出翠花贪婪、爱占便宜的特点。
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述人就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控制调度之下。
【小题2】小说中立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张老蔫晚上扛猪肉到立德家”,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小题1】第一段说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引用权威文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现代科学中的________特点解说白蚁的______________,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的社会特点。
【小题3】第三段是全文小结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