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1936年10月起,钱学森在冯·卡门指导和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学习与工作。
冯·卡门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华,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钱学森则以他非凡的勤奋与智慧,以出类拔萃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成长为冯·卡门的得意学生和不可缺少的助手。
钱学森拿出了上交大时练就的苦读工夫,开始废寝忘食地读书,他立志读完全世界现存的所有力学著作。整整三个寒暑,心无旁骛,埋头研读,每天坚持12小时以上,将买来或借来的全部力学书籍读了个遍,还对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醉心的研究。这种“笨办法”为钱学森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钱学森戏称为“三年出货”法。他认为: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一定要积下足够的老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后,仅用一年时间,钱学森在航空结构理论研究中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1939年6月,他完成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由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成了冯·卡门的直接助手。在1940年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宣读了一篇薄壳体稳定性研究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为钱学森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航空工程技术理论领域,进入了国际知名学者的行列。
钱学森的才干在实验研究中发挥得更为出色。从1936年起,钱学森便成了冯·卡门领导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研究生。他对火箭技术兴趣很浓,便与同窗好友马林纳发起成立了火箭研究小组,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由于点火不良,试验连连失败,爆炸时有发生,他们不顾有毒气体有损健康,坚持进行一系列的再试验,尔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
次年,他们在阿洛约赛克建立了第一座火箭试验台,引起了有关当局的注意,并得到空军的支持。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被聘为教员。
1943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军方决定研制实战导弹,慎重委托钱学森负责和推动导弹火箭发动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当年11月,钱学森便与马林纳一起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方案,受到军事当局的高度重视。这份报告为美国四五十年代成功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基础。
1942年2月,美国当局决定委托冯·卡门研究远程火箭。冯·卡门向陆军军械署推荐钱学森负责理论组。钱学森从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与燃烧理论入手,研究远程火箭的有关理论问题,钱学森还向冯·卡门建议运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从事火箭技术研究,为美国火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新组建的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在少将团长冯·卡门的率领下来到德国接管,考察及研究德国的火箭技术,被任命为上校团员的钱学森参加了这次考察。回美国以后,钱学森向空军领导人做了精彩的考察报告,得到了空军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的通令嘉奖。
不久,钱学森在冯·卡门的领导下,参与了为美国空军提供火箭远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美国军方对钱学森的评价是: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无法估价的贡献”。钱学森被舆论称为“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期规划的关键人物。”
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为副教授,并兼任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美国海军火炮研究所顾问。
1947年2月,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时年36岁。
相关链接
①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②1935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美国家去深造。整整20年,钱学森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灾难……1955年8月,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准予他离开的通知,10月8日上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罗湖桥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小题1】下列不属于钱学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的无法估价的贡献”的一项是
A.钱学森发起成立火箭研究小组,进行一系列火箭发动机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
B.钱学森负责导弹火箭发动机课题研究,与马林纳一起提出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方案,受到军事当局的高度重视。
C.钱学森建议运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从事火箭技术研究,为美国火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D.钱学森作为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制定了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期规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1936年10月起,钱学森用了整整三个寒暑,心无旁骛,每天坚持12小时以上,将买来或借来的全部力学书籍读了个遍,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B.1939年6月,钱学森完成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在航空结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C.1940年,在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宣读了一篇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研究的论文,使他在航空工程技术理论领域进入了国际知名学者的行列。
D.钱学森等人得到空军的支持,在阿洛约赛克建立了第一座火箭试验台,并受军方委托在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被聘为教员。
E. 钱学森被任命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上校团员,跟随冯·卡门到德国考察研究德国的火箭技术,受到了空军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的通令嘉奖。
【小题3】钱学森学习和科学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你最有启发的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7 10: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正义凛然、( )的中国声音,令无数人为之振奋。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世界和平,是一个世界大国( )的意志和决心,也是中国外交( )的使命和追求。
A大事难事看胸襟,逆境顺境看担当。B对于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原则,捍卫国家领土主权;C对所谓南海仲裁案坚决回击,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践行“外交为民”宗旨,从也门、尼泊尔、南苏丹等国成功撤回受困同胞……D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敢于亮剑、勇于担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鲜明的中国外交的特点
【小题1】文中A、B、C、D四处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大事难事看胸襟,逆境顺境看担当
B. 对于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原则,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C. 对所谓南海仲裁案坚决回击,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D. 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敢于亮剑、勇于担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鲜明的中国外交的特点。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掷地有声   坚如磐石   一以贯之B.金声玉振  安如磐石   始终如一
C.金声玉振   坚如磐石   始终如一D.掷地有声  安如磐石   一以贯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 年10 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 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 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 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 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 年8 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 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 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 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格题。

造车的人

靳以

在回家的途中,有一节路是傍了一条河的,河岸上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那里面就是住了那个造车的人和他的一家。

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坐在车上或是步行着,总要望着那里,就是在当着走近的时候望不到什么,过了那一节路也要频频回首。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四五年的日子了。

时日使那条河成为一条污秽的浅溪,使那个造车的人的胡子成为花白,他仍然是穷困的,虽然他每天都是勤苦地工作着。

最初遇到他,是在夜间,远远只望见风箱吹着的炉火一下一下地闪亮,那是美丽的夜,星星像珠子一样地洒满了天,自己还以为那是终日浮在水上的渔人们在烧一把野火呢。走近了时,便看见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正在把了风箱的拉手坐在那里,膝头上趴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年岁仿佛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扶着那木架,更年轻的一个女孩举着一盏煤油灯。他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大的胡子。他迅速地把铁钉都用钢锤钉好,和那个男孩子纯熟地把这车轮放到盛了水的水槽中,立刻“嗤——”响了一声,还冒了白的水气。

他像是满意了,用手摸着胡子,又把一个弧形的铁皮丢到炉里去。那妇人又起始一 下一下地拉着风箱。乘了这一点的闲暇,他放下锤子,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工作。他的眉毛更紧地皱起来,上额的纹路像吹皱的池水。然后他蹲在一旁,把脸用手掌很用力地自上而下抹了一回,这像是能解去他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困顿。随着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

但是他的工作并不是这样单纯,他要把堆在门前的木材,用他自己的手和他的妻儿的手,造成一辆辆存有古风的、粗笨的大车。我看见过他和他的儿子用长锯切断那圆形的木材,我也看见过他怎样把那木材在火上烘成弯弯的形状,用斧子和刨子使它成为光滑的,于是那美丽的质纹,很清晰地显了出来。在这里面他像是能找出来无上的快慰,

用眼睛注视着,用手来摸着,多少好的幻想在那上面生出来。他的心中有万分的满意, 脸上淌下来的一滴汗,带了一点点的泥污,落到他的面前,激碎了他的空想,他觉得疲惫了,摇摇头,站起身来,觉得十分疲惫了。

装了一袋烟,悠悠地抽着,怕只有这一刻才真的是他最舒适的时候呢。可是,工作,无论如何,为了一个原因,对他是颇重要的:他需要立刻拿起工具来,——那里有四个张大的嘴,等候他来喂呢!

十几年来,没有一次我看见他安闲地坐着,喝着清茶,如他那样年纪的人常喜欢做的那样。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像生了根,不停地苦作着,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

一天早晨,经过那河边的路,我望到地上有还未曾被风吹散的纸灰,更听见有女人

哀哭的声音。屋门打开了,他和他的儿子抬了一具三尺长的棺木,盖了小小的一方红布;而女人的哭声更加高了起来,他像是毫无感情地,如往日一样地皱着眉。他迟缓地向着西面行去。在他的右手,还提了一把铁铲。

我很少看见他笑,——为了快乐而笑着,就是当着一辆车由他的手中完成了,他也还是平淡的,因为他早已知道还有另外的一辆车也需要他的苦作造起来。

他真正欢喜来过的日子,怕就是为他儿子娶媳妇那一天了,却只有这么一天。

到后来我就看到一个穿了红衣的年轻女人帮同他们操作,可是同时他的女儿不见了。我想或许是因为不增加食口,他的女儿也被遣嫁到别人家去了。

有了妻的儿子显出一点慵懒来了;因为这外来的女人,一向静穆的空气也震破了。 还算好的是诟谇都发生在那个妇人和那年轻的女人之间,他却仍是默默地致力于自己的

工作。但是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起于他心中的苦痛了。

离家五年后,每次经过那里就看到横着堆在那里的木材,几个已经造好了的车轮蒙着尘土躺在那里。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有时候他停了停手,稍稍直起点腰来,眼睛望着面前的那条河;那河,现在大部却是露了黄泥的河底,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小流缓缓地淌着。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

在他前面的那条河,有时候为太阳晒得没有一滴水,还裂着不成形的龟纹。 人老了,河也干涸了!

可是,到了夏天,河里又涨了水,他还是在河边工作着。

一九三三年

(选自《渡家》,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我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初遇造车人的场景,表现了造车人一家为生计密切配合、辛勤劳作的日常生活状态。
B.“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七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
C.文章通过对造车人悲惨人生经历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工作勤苦、生活艰辛、内心孤独、隐忍苟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D.文章多次写到河,开头部分写时间使河变为一条污秽的浅溪,结尾处写河干涸之后又涨水,赋予了这条河世事变迁的象征义。
【小题2】文章多次描写造车人的工作情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持续关注造车人这一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 莲

杨 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的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栊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⑪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苟且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⑫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叫“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
B.作者写偶遇想见之人犹如看莲般的喜悦,又说走近莲花,如同走近想见之人。这样写既有以花喻人之趣,又有寓人于花之妙。
C.“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
D.作者写“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为下文写静心观荷做铺垫,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何深刻含意。
【小题3】从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概括回答本文与《荷塘月色》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