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水边的芦荻
彭家河
蒹葭慢慢老去的时候,芦荻花便白茫茫地铺开了。
八月一过,苍老的芦荻便从《诗经·蒹葭》的句子里走出来,孤独地站在日益清澈的江边,高举着洁白的幡,仿佛在给诗人招魂。
西周诗人深邃的目光越过雪般的芦荻花,望见了河那边的女子。想必那个所谓伊人穿着粉红的衣裳,在初秋的水边才那么光彩照人。然而,西周的那个诗人最终也没有能跨越念想中的河流,与伊人牵一牵手。千百年来,只有一首断肠名篇让一代代的读者遗憾和遐想。
年复一年,诗人早已经随苇下的流水流向岁月另一端,渐行渐远。然而,一年一度,芦荻却历经岁月的风雨,如期开放。
水边芦荻的旁边除了诗人,还有城市和乡村。自古以来,城市与乡村大都居住在水边,于是,他们便与芦荻成了邻居。
芦荻总是远远地居住在城市的郊区,栉风沐雨,是城市的贫民。在水一方的高楼上总是夜夜笙歌,觥筹交错,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幸好芦荻不好交游,不落俗套,在远远的河之洲安然静守,怡然自得。
芦荻静默地在无人关切的地方独自开放,然后又弱不禁风地独自凋零,仿佛一出悲剧。然而,当城市在一次次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在楼上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时候,芦荻仍一度又一度地谢了又开,开了又谢,从不落幕。
芦荻与城市年复一年的遥望或者是对峙,受伤的总是其中一方。当芦荻又盛开的时候,城市总有不少东西已经逝去,荣耀或者耻辱,生命或者理想,或许没有一点痕迹。在城市与芦荻的对抗中,永存的总是芦荻。
在城市中追逐的人流或许没有时间停下来回望一眼芦荻,在匆匆的脚步之中,流逝的却一直是人们自己。芦荻静静地守着自己的清贫,在繁华之外修身养性,在无影流逝的时间之外,超越尘世,仿佛一位旷世高人。
芦荻的开谢静得无人知晓,有人说那是寂寞的花。然而,又有谁的人生盛宴会永远不散呢?又有谁的荣华富贵经得住与芦荻的比拼呢?在芦荻再次开放的时候,更多的过客便会渐渐无影无踪,没有丝毫痕迹。如果芦荻能有记忆的话,它或许能回忆起人们曾经的荣耀。
芦荻看惯了尘世的变幻,芦荻也练就了沉默不语,或许他在等待一位能与之对话的智者。
可是,西周的诗人把目光越过了芦荻,看见了在河对面的美丽伊人;白居易把目光越过了芦荻,看到了浔阳江船对面那个弹着琵琶的歌妓;苏轼也把目光越过短短芦芽,看到了春江暖水里鲜美的河豚。从芦芽到芦荻,它漫长的一生,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提及,也只是陪衬。有人觉得或许是芦荻的不幸,其实,这是人们的不幸
一拨又一拨人来过了,又消失了,一幢又一幢的高楼立起了,又倒塌了,芦荻仍静静地在水边世袭而居,看着滚滚红尘和如流岁月……
(选自2017年11月30日《成都晚报》第07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及断肠名篇《诗经·蒹葭》,并写西周那个诗人与河对面的伊人未能牵手的遗憾,是为了让读者产生遗憾和遐想。
B.作者将水边芦荻与西周诗人、白居易、苏轼相联系,突出表现了水边芦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优秀品质。
C.作者在文中着重写了水边芦荻的两个邻居城市和乡村,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水边芦荻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D.越过芦荻,西周诗人看见的是河对面的红尘伊人,白居易看到的是那个弹着琵琶的歌妓,苏轼看到的是鲜美的河豚,说明他们都是争名逐利的俗人。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简要分析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12:0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D.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小题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字幕高墙:中国影迷的尴尬与恐惧
导语:11月22日,国内著名字幕网站人人影视与射手罔宣布关闭,这一消息迅速通过影迷剧迷传播发酵。
人人影视不是国内第一家网络字攀组,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能确定谁是最早的字幕组,但“人人”无疑是最早的那一批之一。大约是在国内互联网论坛开始红火的2002年,网络上开始有人默默地从事这件义务汉化的工作,他们几乎只有一个最为单纯的目的——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热爱的东西,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它们,享受那份快乐和喜悦。从最初的动漫、游戏,到后来的剧集、电影,再到软件甚至是国外大学里的公开课程,几乎无所不包。这项单纯的分享事业迅速凝聚了一大批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抱着“我从网络中受益良多,也理当予以回馈”的简单信念,加入到这项没有一丝报酬的工作中来。
渐渐地,分王明确的各大宇幕纽陆续成立起来并发展壮大。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无疑是影视作品,因为观看国外的影视作品时大多数国人存在着天然的语言隔阂,中文字幕是硬需求。而随着新一代年轻人观影习惯的形成,对于字幕的需求每年都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针对一些热门的剧集和电影,备大字幕组开始比拼发布速度与翻译质量来争抢用户。
成立于2002牟的人人影视,最初正是以其美剧字幕组为人所熟知,并逐渐发展为全面及时的美、日影视剧资源发布而为影迷所认同。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用户们对于国外影视廖l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大部分字幕组都不再限于最初单纯的字幕翻译工作,而是把相应的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自己的站点内与用户共享,不少甚至采用把自家的字幕嵌入视频文件中的方式保证字幕的独家原刨性。于是,知识产权问题相应随之而来。尤其是2006年热播的美剔《越狱》,几大字幕组彼时都在争抢人手翻译字幕、更新资源,引来了央视的关注。央视的报道瞬间将这一原本处于半地下状态的产业暴露在阳光下,执法部门的打击也接踵而至。
事实:从一开始,字幕组就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大多数都以在片头打出“本字幕只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下载后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一这样一份脆弱的免责声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个人削作,并且不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研究使用的作品,并不触犯中国现有的版权法律。但是,在网络上公开的传播则构成了对原作品版权的侵犯,有侵权的嫌疑。而近年来个别字幕组在片子中插播广告,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已经明显触犯了版权法。更不用提字幕组提供下载的相应影视剧视频文件,几乎是与盗版碟商相似的侵权行为。
从那时开始,对于字幕组的清理整顿从未停止,但是也从来没有取得什么真正的成效。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觉地加入到字幕组这个队伍中来。他们早已意识到高墙的存在,仿佛在用这样一种倔强的姿态表达一个信念——众人确乎可能翻越一堵厚实的高墙。
【小题1】下列对“人人影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甜人人影视”最初由一大批秉承“我从网络中受益良多,也理当予以回馈”的理念的年轻人组成。
B.“人入影视”虽然不是国内第一家网络字幕组,但它是国内互联网上出现的首批网络字幕组之一。
C.人人影视自2002年成立,就凭借其全面及时的美、日影视剧资源发布而为影迷所了解、熟悉并认同。
D.“人人影视”开始属于纯粹的字幕翻译工作,后来发展为把相应的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站点内资源共享。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2年开始在网络上有人从事义务汉化的工作,这些人的动机极为单纯,即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东西,享受那份快乐和喜悦。
B.随着大多数字幕组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字幕翻译工作,而是把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自己的站点内与用户共享,知识产权问题接踵而至。
C.字幕组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因央视对2006年热播美剧《越狱》网络侵权题的报道而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
D.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研究使用的个人制作的作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字幕翻译工作内容涉及动漫、游戏、剧集、电影、软件、教学等诸多领域,但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仍然是影视作品。
B.在片头打出“本字幕只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载后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的免责声明,说明字幕组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C.字幕组在片子中插播广告,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与字幕组提供下载的相应影视剧视频文件的行为,在性质上均属于侵权行为。
D.新时期年轻人观影习惯对于字幕的需求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致使字幕组纷纷成立并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比拼翻译的速度。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字达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4)以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为例,能用文言论说当代环保话题,非出宿构,又不跑题,诚然不易。但对照其后来发布的译文,他对所用字词的理解显然多有错误,更远谈不到适切。如“每啮毚臑”一句中的“毚”字,《广雅》释为“狯”,通常用来限饰兔子而不及他物,更不单用,今径解作“兔”并用来修饰“臑”,明显不通。又如“睇眄”一词相对常见,状人斜视顾盼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启》有“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泛用作极目远望讲,是望文生义。末句“亲房”一词,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双亲,更是不明传统礼仪文化之误。再说句,全文句式单一僵直,大体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与散句的转接承仰比较生硬。其间“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于树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简如此,更不知是何句法?最后说意,不能不说,选用文言并没有给作文带来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别的效果,相反,字句与意思并不密合熨帖。末段陈说个人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抾其落桃,投于苙”,将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猪圈,是何意象?此意象与天人相得的和谐生态又有何关系?诸如此类,殊为费解。

(5)我们根本无意对一个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们在意的是,在基本没做或根本不能做过细识读,并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况下,就将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与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这种方式很能凸显文言文在今日的荒败与贫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据刘钊先生讲,其实杂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处。然而许多人虽不知不识,却一味夸扬。我们只能说,当一种东西实在太过稀缺,拥有它一点点就会被人无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仅仅是以这样的哄抬作为对这份稀缺的交代,他们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待一转身,这份稀缺是不是依旧会被远远地排斥在他真实的生活之外?这都是有得一问的。对文言文也好,进而对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哄抬和爆炒绝不是尊重,与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视的态度亲近它体会它,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然后作者刻意求奇、读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6)当然,平视和亲近不等于亵玩。不久前,弘晔传媒推出无厘头版的古文今译图书《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书中的翻译自无大错,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来翻译《出师表》,以“你丫看不见吗”来翻译《将进酒》之“君不见”,如此将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语版,就有些过了。所以,当此疑信互出,哄抬与解构兼杂的新一波的古文热,我们的心情真很复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汪涌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有删减)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二段画线句“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是个复句,第一层分在“___________ ”这一词语之前,是 ________关系。
【小题3】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小题4】作者认为“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的问题有(40字以内)
【小题5】下列对第5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是高中生文言作文的毛病。
B.作者巧借他人之口对甲骨作文进行了评价,照应开头,体现了行文的严密性。
C.“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这”指代的是以平视的态度亲近文言文。
D.作者对一味夸扬、哄抬高中生文言作文的媒体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小题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文言文的当代际遇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际遇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请作具体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怀念昔日那片草 林伯松
①我没有去过草原,只见过家乡的草。我们习惯把低洼的河滩称为河套,河套一望无际,那里草很茂盛。每当盛夏到来,绿绿的草就像折扇那样展开,草有齐腰深,随着风势,顿时显得声势浩大起来。我少年时代曾经在那里割过苫房草,还割过很多这样那样的草,晒干了当作柴烧。风吹来的时候,草们一致地弯下身子,仿佛在一种巨大的声响中举行着盛大的仪式。
②草的此起彼伏的浪涛,大约就是它生的意义。这是一种自然的推波助澜,一根草并不重要(实际也很重要),可全部的草就意味无穷了。
③草被吹弯的时候,人难道不会面临什么吗?那弯曲之中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抵抗。可是暴雨会到来,洪水也会到来,草的宿命寓于大自然的宿命之内。
④手持镰刀的时候,我只是感到恐怖,只是感到只有一个人待在河套里的那种恐怖。我只是感到了河套的空旷和一个人的渺小。我只是感到了草的众多和一个人的孤单的对比。也许我只是感到乌云会使大地变得暗淡,而草涌起的宏大的声响又可以湮没一切。或许我完全是被大自然的悲壮的气氛所震撼,一种更大的力量使我感到自己的软弱和怯懦。我想逃跑又不知逃到哪里。暴雨将至而我又一下子回不了家。我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棵孤零零的树,不,一棵离开了草丛的野蒺藜,生长在一块石头上。
⑤多少年后,我还一直能够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那种被大自然忽视的无助感和深深的自卑感,终生难忘。我只有跟草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是跟大地在一起。大地也有头颅,那里面才是大地生命的所在。草就像人的头发,在保护着大地的智慧和隐秘。
⑥夏夜里,我经常看到村子里的街心蹲着许多人,他们摇晃着手里的火绳。我家乡的人把这种蒿草叫做艾蒿。那种老一点的、布满籽粒的艾蒿是蚊子的宿敌——把它们割倒,背回家,就像搓绳子那样,把这些艾蒿编成一条条的火绳,在夏夜,点燃它们,那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烟雾并不是很呛人,甚至是很好闻的。
⑦忆起那夏夜,我就想,草,这平凡的草,居然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它不仅使盛夏变得繁荣,使大地变得茫茫苍苍又充满活力,同时在夜晚给予人以光——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长于人的心上。它不仅在白日的风中呈现弯曲的美感,也在夜晚给予人们那种弓形的明亮的弧线。草在白天的样子,你看到它们平平常常,没什么稀奇。你会看到草或者被割掉或者被践踏或者自己一点点凋谢。你就会看到宇宙不原谅一切,善或者罪恶,都不原谅。
⑧真敬佩那些草,它们一次次遭到蹂躏和践踏,甚至被人类凶残地铲除或干脆放火烧掉,但那草仍然悄悄地生长出来,你几乎不会发现它们是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反正,春风吹过的时候,你偶然来到还略有点寒意的野外,远远看去,大地的表面突然有了一层毛茸茸的东西,春色遥看近却无。
⑨再过一些时候,你就看到它们以草的成熟的面目出现了,在太阳的照射之下,那种绿的反光,类似于罩在颜料上的亮漆。这是让你感到舒适的那种颜色,使你觉得自己原是生活在一种抽象的音乐里,莫名其妙地欢欣一阵子。可是等到秋天到来,你就看到了另外的景象,野草全部地衰败了,大地一片杯盘狼藉的样子,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盛宴,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一切也不知是为谁安排的。反正枯萎了,草叶子东倒西歪撒了一地,秋风飒飒地,横着扫荡过去,又竖着扫荡过来,想把这凌乱的曾经发生过什么劫难的世界打扫干净。不留痕迹,人们将看不到季节屠杀的罪证,看不到血和泪水,只看到另一个季节。
(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夏夜村民编“火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草”寓坚强于弱小的品质,以此观照现实人生,意在引导人们完善人格。
B.第⑤段画线句意在表明:“草”是大地的保护神,大地依赖于草而显得智慧和隐秘。
C.第⑧⑨段写春草、夏草、秋草,说明自然更替的必然性,表明“草”勇于自我更新。
D.第⑨段画线句是想说明大自然善于自我更新,善于毁灭和创造,过去会孕育着未来。
【小题4】作者为什么会对“昔日那片草”记忆如此深刻?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膳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和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A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摘编自360百科、百度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2015年7月)

材料三:

10月30日,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进入第二天,西安市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A、B3、B4 三个展馆人头攒动。西安展团农产品上贴着的“二维码”信息,让许多人对绿色食品有了新的认识,只需扫一下,便可知道农产品的身份信息。

“葡萄在离开园区时便进行了检验检测,数据就写入了监管平台,通过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查询。对企业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这个小小的贴标却起到了防伪的大作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西安荣华农业一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赵辉《陕西:绿色农产品也有“户口簿”》,2015年11月2日《西安晚报》)

材料四:

绿色、有机农产品颇受市场追捧。绿色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出10%至30%,有机农产品要高出50%以上。表面上看,这样的价格很合适,但绿色农产品成本比普通农产品高不少,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更是普通农产品的两倍以上。

—些农企意识到品牌是让绿色农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开始着手打造绿色产品流通渠道。进入超市为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但超市设置了各种进场门槛,这些费用让企业吃不消。为了破解进入超市不盈利的局面,很多电商企业应运而生。“我们通过互联网让农民的生产过程透明化,以此重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阿卡农庄总裁江宇虹说,农庄将客户锁定为中高端消费者,采用预付费种植方式,实现了以销定产。目前,700家绿色食品企业已进驻工行融e购,在线销售额近9000万元;中绿生活网对接企业1000家,签约额达3500万元;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入阿里和京东平台的农户数量更多。绿色、有机食品行业未来会成为食品行业中的朝阳行业。

(摘编自乔金亮《如何让绿色农产品叫好又叫座》,2017年7月4日《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有机食品,产品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仅局限在原产品上,在食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还非常小。
B.相对国外有机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单一,大多集中在大型超市,还有很多销售渠道待开发。
C.虽然我国有机食品市场有监管机构,但还缺乏统一认证制度,完全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D.对比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状况,我国有机食品产业还很不成熟,但未来市场很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看,所有的有机食品全都属于绿色食品范畴,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B.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比普通食品营养价值更高,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污染更少,食品更安全。
C.绿色农产品搭乘信息化快车,既方便生产过程的监管,又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促进产品销售。
D.有机食品颇受市场追捧,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没有品牌意识、产品利润低、消费者信任不足等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