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价值

刘永飞

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

起初,村人将信将疑,可是待苏培盛回来之后,一切得到证实,原来苏国良还真是个“二百五”。

苏培盛是腊月二十七的下午回到村子的,当晚已有多家备宴来请。席宴间,主人极尽奉承之能事,说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说什么“国有邓小平,村有苏培盛”。

苏培盛听了这句话,噗的一声吐出酒菜,差点笑岔了气儿。他说,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我是一小偷,能和邓小平比吗?

主人说,“别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不是邓小平说的么,别把自己说得那么难听。你看看这几年村里起了多少高楼,哪一栋不比外村的气派,这都是您的功劳呀,要不然,光凭他们出去打打工能盖起这样的楼?下辈子吧。再说了,这都啥年代了,小偷咋啦,我看比那些贪官污吏高尚多了,还是那句话,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酒肉吃完,好话说尽,主人这才借着酒劲儿说出了自己的小九九。说什么自家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又说考上了大学又能怎样呢,还不如趁早跟你培盛叔出去历练历练。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苏培盛自然无法拒绝,他吐掉牙签说,行,年后跟我走,只要别学苏国良就成。

不会的,不会的,酒桌旁一直沉默寡言的后生信誓旦旦地说。

酒足饭饱,苏培盛打着嗝,在主人一家的簇拥下,歪歪斜斜地走了。

一年前的这一天,苏培盛也是这样从苏国良的家里走出来的,那时候和现在唯一不同的是,苏培盛眼里噙着泪花,他在门口心情复杂地拍了拍苏国良的肩膀说:“放心跟我走,今后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可是,谁都没有料到平日里并不憨傻的苏国良第一单“买卖”就搞砸了。在这之前,苏培盛在技术和心理上亲自培训他。在培训心理时,苏培盛说,干这行最重要的是不能紧张,要装得跟没事儿人似的。

他还说,别怕被人抓住,你要谨记,现在已不像早些年,如今管闲事儿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即使碰到个“愣头青”也没关系,咱们人多,稍微一打掩护就能脱身。

那是个星期天,一个妇女怀抱着一个哭个不停的婴儿去医院,幸运的是一车人没一个给她让座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做活”的难度。

更可喜的是,那妇女从口袋里取纸巾时忘了拉拉链,厚厚的皮夹子裸露在外,这可真是无赐良机!可是,就是这闭上眼睛也能十拿九稳的活儿,愣让苏国良搞砸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飞就飞了吧,尽管小组成员对苏国良不满,苏培盛还是替他说好话,他说,谁没个第一次呢。

其他成员问苏国良那么容易的事儿为什么不伸手,他说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还说一看就是乡下来的,没了钱孩子的病怎么办?那不是要人家的命吗?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不乐意了,他们说敢情就你有良心,有良心你还干这行?

这次也就算了,关键是接下来的几单活儿全砸了。做贼不偷东西,在团伙里是大忌,你总不至于让别人养吧。

促使苏培盛让他离开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那次,也是在公交车上,偷窃对象是个老人。苏培盛知道苏国良的毛病,只让他打掩护,可是就当自己人逼近老人时,苏培盛却清晰地看到苏国良趁一个刹车,猛地将老人撞了一个趔趄。老人警惕了,生意又砸了。

看着小组成员一张张愤怒的脸,苏培盛平静地说,国良,你走吧。可,他是个老人呀,我实在不忍心……好啦,苏培盛打断了他的话,他说,我需要的是个能偷东西的贼,而不是个有良心的人!

这不,苏国良离开的消息传到村里,村人的嘴巴都快笑歪了,他们说:“良心,良心能值几个钱,他们家祖孙三代倒是都讲良心,结果呢,穷得连个婆娘都找不到……”

新年到了,归来的人都在庆祝一年的收获,唯有苏国良家冷冷清清。去年的今天父亲还在,甚至老父亲求苏培盛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父亲说自己无能,连给孩子找个媳妇的本事都没有,他希望苏培盛能把苏国良带出去。他知道,父亲说这番话时,内心一定很痛苦。

野外,爆竹声四起,许多人家都在拜祖。直到夜幕降临,苏国良才买了纸,默默地去了祖坟,他要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

远远的,他见自家的坟地里有火光跳动。这么晚了,谁会来我家坟地呢?走近了,他看到一个身影堆坐在父亲坟前。火光暗淡下来,眼前一片模糊。

“二爷,您千万别怨我,不是我不收国良,而是我不忍心看他变成一个跟我一样的人,二爷,我虽不讲良心,可是我知道良心金贵呀。当初要不是您在大灾之年宁可全家饿肚子也要来救济我这个孤儿,怕是我的尸骨早就没了呢。二爷呀,今天这世道坏啦,不是良心不值钱了,是良心太贵重了,一般的人已经拥有不起了……”

这是苏培盛的声音,苏国良听着听着,再也忍不住地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8期)

【小题1】第一段写“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原来苏国良还真是个“二百五”。
(2)主人这才借着酒劲儿说出了自己的小九九
【小题3】文中描写以“主人”为代表的村里人奉承宴请苏培盛,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本文标题“价值”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04:1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余年来,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推进,以及当下全球“智能时代”的崛起,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手工创造之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独特价值。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懂操作机器的国度,如何生长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今天,回归手工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回到人之创造活动的原点——动手体验,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获得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动能,从而逐渐恢复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振手工并释放其能量,可以使手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不断绽放光彩,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维持社会情感勾连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大致可从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入手。在两套体系的践行过程中,始终穿插着一根主线,即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一些具有文化品质的手工体验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更为大批创业者、手工艺人和手工研究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店、开发软件,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广泛社会传播。与此同时,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繁华商圈中,相继涌现出各种“手工坊”“手作联盟”,从单一的陶器、木工、银饰、剪纸等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容纳手工市集、作品展览、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此类手工体验空间尝试引导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时间,从普通观看升级为动手体验,带给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体验。
民间是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都市中的社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代民间”。目前,在国内重要城市中已经出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手工体验社区或街道,如北京的大栅栏、史家胡同、什刹海以及上海的石库门老街等,它们大多依托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古建筑和闲适的胡同、弄堂文化,进行“在地性”手工项目体验与推广。凭借有别于繁华商业中心的古雅与宁静,社区手工坊除了吸引该社区辐射范围内的中老年人,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手工坊和体验者之间的相互塑造,营造了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公众社区生活的品质。
在乡村探索手工业整体再生计划,核心理念是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鼓励在地创造性转化。同时,帮助村民构建出能够动手谋生的生态环境,让手工技艺在乡村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生命延续。
未来,城市中的青年可能带着手艺返乡开辟一番新天地,乡村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也会逐渐走入都市生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切互动,将促成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选自孟繁玮《释放手工的能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智能时代”崛起,机器代替手工趋势越来越明显之际,人们重新认识到手工创造的独特价值。
B.回归手工并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通过动手体验逐渐达到恢复文化创新能力的目的。
C.回归手工可以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使人类重新获得由于机器生产而丧失的创造性功能。
D.创造性转化手工艺,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手工创造在“机器时代”“智能时代”依然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论述当今回归手工的目的以及提振手工、释放其能量的现实意义。
C.文章分别列举实例具体论述在城市与乡村中回归手工、释放手工能量的途径。
D.结尾指出未来城市与乡村围绕手工可以密切互动,深化文化认同和艺术共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如果只懂得操作机器,那么就无法创造出灿烂持久的文明。关注手工、回归手工应该是很重要的时代命题。
B.在当代中国可以采用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来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要强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感与参与感。
C.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促进传统手工记忆广泛传播,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才得以进入城市生活,并改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D.都市中的社区已经成为手工技艺存活、发展的“现代民间”,社区手工坊凭借古雅而宁静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已不在,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
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
D.莲池老人先“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小题2】请简要分析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飘在空中
江飞
  (1)很长时间了,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么一句生动莫名的话,仿佛一条顽固而狡黠的鱼,时不时地钻出水面,似是引诱,又像是提醒,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相:曾经或者将来,鱼,飘在空中。
(2)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的狭小的一角了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
(3)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4)我从湖边经过,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5)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是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6)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
(7)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来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从不轻易死去。
  (8)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的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来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见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而奠定了寒冷的基调。
  (9)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的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那里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盗版影碟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衣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间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脚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抚摩着被踢打过的青肿的脚踝,坐在地上,坐在黑漆漆的夜里,捱着饿。就这样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才把她放了。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年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10)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义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这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子,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那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大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来转去,还是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11)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的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是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12)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隐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钩上的轻飘飘的小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来寻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
【小题1】(小题1)文章以梦境结尾,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题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
答:
  
(2)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答:
  
【小题3】(小题3)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4】(小题4)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你对标题“鱼,飘在空中”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喊,“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貸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

那账本儿上,记的是我家欠着亲威朋友的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是头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来贷款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银行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银行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了:“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

“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满脸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彻底地哭笑不得了:“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家那口家传的大水缸,倒有了100多岁了,可你们要那个干吗,你们都喝自来水……”母亲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银行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说话有点重点好不好?你家到底还有什么可抵押?我们这里可忙着呢……”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此话一出口,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依旧几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

“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们说的么?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像俺们这种贷款户,你们应该热烈欢迎才是啊。俺还不是那做买卖的,做买卖还有赚有赔呢。赚了还好,你们也跟着赚;赔了呢,你们就惨了,要账都找不到人儿。俺这生意,可是稳赚不赔。”

“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后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也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听得银行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

大约也是那天银行主任心情好,他竟然被母亲的一篇长篇大论给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货款手续。完了,一一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儿纯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当抵押抵押给银行了,你们都得給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又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了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从年头到年尾,像侍候小孩儿一样上心地侍候着那些小生灵。

她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的利息在奋斗。

母亲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自己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里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众人当面附和,掉转身就撇嘴:“看把她烧的。”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就会还完。

母亲的那笔“巨債”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她平生以来的第一张银行卡,我们姐弟几个都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钱給她,她不含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掌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嘛?现在也缺不到你们钱花了。”回老家,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你们姐弟个个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两次写厚厚的账本,不但表现出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次数多,而且表现了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当时“我”家很贫穷的状况。
B.村镇银行主任是一位有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面对母亲的不懂之处他耐心解释,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重视。
C.母亲给三个孩子挨个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要告知孩子贷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为将来的生活更加努力。
D.母亲跟人说自己家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众人当面附和,背后撇嘴,这个情节属于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家中供三个孩子上大学非常自豪,到处跟别人夸耀。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三处画线句体现的人物心理。
【小题3】小说为何写母亲要去贷款却不知“抵押”这一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 神
中国古典方形木构建筑檐下四角,或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往往设置力士、神兽负重的形象,谓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姿态多作奋力托举状,有双臂并举者,有以肩扛顶者,仿佛千钧之重集于一身。它既有支撑屋宇或台座结构的作用,又是传统建筑中少见的具象写实构件之一,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殊有意趣。
角神表现千钧之力聚集于四隅的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以四柱支起屋顶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正所谓“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同时,角神的产生又与中国古典神话不无关系。《全后汉文》言:“四岳阿鲧,绩用不成。”“岳阿”即四极之山,战国铜镜多有四山的形象,可能描绘了四山对天盖的支撑。又如临淄齐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颗树,当代表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对角隅支撑物的特别关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现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角神实例见于洛阳金村东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将器脚设计为神人、神兽托举造型。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钱瓦当上描绘了当时屋宇的简化图形,屋檐下有一托举屋盖的人形,双臂上举,可谓建筑角神的直接实例。由此可知,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另外,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坐镇”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彼时人尚席居,室中铺筵席以坐,为避免滑动,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压住,今谓之“席镇”。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汉末三国时期,建筑角隅设置神兽的做法可见于南京上坊、安徽当涂两处东吴大墓。南北朝时期表现“托举”功能的力士、神兽造型也有若干实例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棺床床脚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北朝石椁则以浮雕形式表现了屋形石椁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却表现了建筑空间功能上的镇守意义,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其实例首推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辽以降,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宋金以降’角神仍流行于山陕一带的庙宇建筑中,并且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有以角神骑坐于昂上者,形象多为裸身力士,宋青莲寺正殿与藏经阁即属此类。青莲寺角神已为泥塑,头顶与角梁接触面积减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时期的神像台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莲居多,扛坐神的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风犹存的晋东南一带,仍继续存在着优秀的扛坐神作品。
(选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兽等,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B.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顶,这个特点体现在角神设计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
C.汉代人比较崇尚的是铺席而坐,他们为了避免席的滑动,就会在四角压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
D.明清时期,角神虽然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比如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角神是建筑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艺术表达,作用是支撑屋字或台座,姿态多是托举状态,有用双臂的,也有肩膀扛顶的。
B.古代建筑上角神与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角有山或树的支撑关系密切,他们对角隅支撑物的关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现。
C.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角神,其直接证据就是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瓦当,图像中有屋檐下托举屋盖的双臂上举的人形。
D.现存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北朝石椁上的浮雕武士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但还具有镇守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认为比较早的角神实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阳的东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脚有神人、神兽托举器物的设计。
B.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也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
C.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够证明隋唐时期角神的形象特征,宋金以来山陕一带的角神出现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D.文章以角神发展为线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说角神的起源、变化等,并用现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佐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