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的,他们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并使这种普及性的著作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就是他们的基本策略。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不妨以萨盂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一种对“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决不会这样讲。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一定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呢,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
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
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零距离接触”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
B.“零距离接触”是为了迎合大众,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
C.与大众“零距离接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
D.学术娱乐煞费苦心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认识。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4 07:5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证了“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艺术意象”。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注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了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财富、资源、建筑、服务、信息等人类文明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一种实体。研究城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说,城市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是对城市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进行城市研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城市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以及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60%,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问题丛生。城市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如何借鉴域外经验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保护我国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都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城市史是城市砑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对西方城市史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同时也将为我国学术界形成本土的城市史研究体系打下基础。
城市史是自城市这一聚居形态诞生以来的历史,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系统和网络的复杂过程。城市史研究须遵循“一线多元”的框架:“一线”即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线,通过纵向的时间顺序,探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多元”即不同时期城市社会结构的复杂面,如权力关系、生产模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
城市史研究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理论体系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史在时间上多集中于工业革命后,是以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为主线的城市化历史进程。但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而且上述理论体系只适用于解读工业时代的城市史。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第三世界的去殖民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一切都使得传统市史理论体系亟待修正。囚此,构建城审史的新体系正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目标。
微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关注的是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外貌与居民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之地,历史上集聚的形式、内容与动力影响着城市的外在空间形态和内在社会结构。比如,西方城市从古典时代的城邦开始,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城市萧条和11世纪后的城市复兴,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城乡统筹等。在上述历史性变迁中,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与地位随之改变。
城市史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又有个案研究;既有本土研究,又有国际视野,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城市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加凸显。
(摘编自陈恒《城市史:一门学理与现实兼具的学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者因为城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文明。
B.城市研究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等,因而是一门前沿学科。
C.城市史研究的是从城市化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
D.城市的功能、结构等的改变,会对城市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作道理论据,以此阐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基本原则。
B.文章诠释城市和城市史的内涵,论述了城市史研究应有的的框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C.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引发诸多问题的现实和城市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目标和做法。
D.文章列举了发达国家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论述了转换研究视角和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规模的城市化后,借鉴前人的城市研究经验来保护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会是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B.工业时代的城市史对于今天的城市史研究已不具备参考价值,当下中国学术界更应该关注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史。
C.只有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城市所带来 的各种影响。
D.不同国家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形态都不同,所以城市史研究要注重共性和差异、整体和个案、本国和他国的结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该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1936年生于南京的张弥曼,是家中长女。父亲学成归国后,在上海的一家医学院谋得教职,教人体生理学。父亲开明,常带她去溪边网虾,到菜地捉虫,到麦田看蚂蚁怎么沿着麦秆爬上去寻找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张弥曼笑言:“我一直想当医生,而不是科学家。”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今她仰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忧无虑的日子戛然而止。父亲带着全家疏散到南京,又辗转江西各地。有件小事几乎成了她日后学地质学的先兆。有一次,她和弟弟在流亡路上偶得《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今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时,老师居然讲到了书中的一些内容。
她说:“这段逃难的经历决定了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取向。”
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但是,这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该学哪类古生物。
“学鱼!”当时在苏联访问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建议张弥曼。她听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1960年,张弥曼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
在生命“进化树”上,人类属于四足动物。大约在3.8亿年前,肉鳍鱼类登上陆地,演化出了四足动物。但哪一种肉鳍鱼类,才是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呢?数百年间,这个“谜”在古生物学界悬而未决。
张弥曼还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杨氏鱼。按照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张弥曼在做这个鱼标本时,既没找到内鼻孔,也没找到颅中关节。内鼻孔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她画了540多张图,把所有的剖面“拼装”出一个20倍等比例放大的标本。
后来,她用更多证据动摇了瑞典学派的权威,认为杨氏鱼和奇异鱼都是一种原始的肺鱼,在国际古生物界激起轩然大波。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直到1995年,世界古生物学界才普遍认同她的观点,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南曲靖。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应该在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但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此后,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张弥曼的观点也被随之证明并引起轰动。
张弥曼最敬佩的学者是已故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她记得柯林在一篇论文中,曾大胆提出一种主张:“我们要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化石材料,就是每一个古生物学家的“踏脚板”,吸引着科学家进入未知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张弥曼在科研中是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她把成果“金矿”——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转而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她说:“年轻人做得比我好。”鲤科鱼类化石分布广、比较常见,很难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她说:“我不是没有思想斗争。但是没有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怎么会有真正的大发现?!”
有人不明白:对古鱼类的研究跟今人生活有何关系呢?张弥曼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个研究能帮我们认识生物演化,而关于生物演化的科普能激发孩子们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些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很重要。”
(2018年03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弥曼的父亲非常开明,常带她网虾,捉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这说明她想当医生的愿望是受父亲影响。
B.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她听了伍献文的建议后,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她的寻“鱼”生涯由此开启。
C.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而提出的观点,对大庆油田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上世纪90年代初,张弥曼把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践行了她提出的“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的主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受逃难途中读到的《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的影响,张弥曼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
B.张弥曼通过研究认为杨氏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
C.张弥曼用证据否定了肉鳍鱼类起源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说法,使人们对内鼻孔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D.张弥曼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主要是她认为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会产生真正的大发现。
E. 在张弥曼看来,古鱼类的研究跟现代生活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能帮人类认识生物演化,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很重要。
【小题3】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从对地质学一无所知到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经历颇多。请结合材料,就张弥曼个人经历对其专业研究的影响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悬梁刺()、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②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③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小题1】文第①节中《项链》的作者是  国的
【小题2】在选文第①节中的两个括号内填写正确的字,并解释。
【小题3】第①节中这一点指的是
【小题4】第②节划线句中的“身世”、“门庭”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其含义是
【小题5】选文第③节提到斯佗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目的是?
【小题6】选文第③节作者引用哲学家、西方哲人、东方哲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家每天村人地在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镜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思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夫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男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掉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大疲意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奶来的冷物热认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报”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藏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客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曰子改写”。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炊烟”都有哪些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