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财富、资源、建筑、服务、信息等人类文明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一种实体。研究城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说,城市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是对城市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进行城市研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城市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以及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中国总人口的60%,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问题丛生。城市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如何借鉴域外经验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保护我国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都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城市史是城市砑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对西方城市史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同时也将为我国学术界形成本土的城市史研究体系打下基础。
城市史是自城市这一聚居形态诞生以来的历史,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系统和网络的复杂过程。城市史研究须遵循“一线多元”的框架:“一线”即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线,通过纵向的时间顺序,探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多元”即不同时期城市社会结构的复杂面,如权力关系、生产模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
城市史研究需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理论体系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史在时间上多集中于工业革命后,是以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为主线的城市化历史进程。但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而且上述理论体系只适用于解读工业时代的城市史。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第三世界的去殖民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一切都使得传统市史理论体系亟待修正。囚此,构建城审史的新体系正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目标。
微观层面的城市史研究关注的是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外貌与居民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之地,历史上集聚的形式、内容与动力影响着城市的外在空间形态和内在社会结构。比如,西方城市从古典时代的城邦开始,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城市萧条和11世纪后的城市复兴,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城乡统筹等。在上述历史性变迁中,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与地位随之改变。
城市史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又有个案研究;既有本土研究,又有国际视野,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城市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加凸显。
(摘编自陈恒《城市史:一门学理与现实兼具的学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者因为城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文明。
B.城市研究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嬗变、互动等,因而是一门前沿学科。
C.城市史研究的是从城市化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广泛的社会历史进程。
D.城市的功能、结构等的改变,会对城市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作道理论据,以此阐明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基本原则。
B.文章诠释城市和城市史的内涵,论述了城市史研究应有的的框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C.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引发诸多问题的现实和城市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目标和做法。
D.文章列举了发达国家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论述了转换研究视角和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规模的城市化后,借鉴前人的城市研究经验来保护传统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会是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B.工业时代的城市史对于今天的城市史研究已不具备参考价值,当下中国学术界更应该关注城市化之前的城市史。
C.只有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对城市所带来 的各种影响。
D.不同国家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形态都不同,所以城市史研究要注重共性和差异、整体和个案、本国和他国的结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0 09: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的问题,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

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

材料二:

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S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2018.4.19《新京报》)

材料三: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相信,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坚定如初,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

中国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在充分认清与强国差距的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有充分认识,更要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1,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相关调查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工业与安全局对中兴通讯施以严厉制裁,对此,中兴公司认为极不公平,难以接受。
B.材料三,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人惊讶,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C.材料二,中兴只凭国产芯片的力量来渡过危机并不现实。有人表示,危机会刺激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芯片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
D.材料三,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重大科技进展,大都如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至5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表明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B.材料二,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时时警醒。
C.材料三,中国有意愿融入世界,正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在持续深人的开放中,中国会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包括在科技领域实现共同进步。
D.材料三,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认清与强国的差距,也要对自身成绩和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从而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小题3】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志怪与传奇

①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由于受古代相当驳杂的小说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笔记小说,内容广博,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手法自由,是其基本特色。但在文言短篇小说中作为主体和正宗的,则是志怪和传奇。志怪和传奇,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体制。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但又不仅仅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志怪以写神鬼妖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传奇虽也传写奇事,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尤其是唐代的早期传奇)也有涉及神鬼精怪的,但却以反映社会人事为主。志怪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常见的多是一二百字、二三百字,有人物(神鬼乃是幻化的人物),但多数缺少性格,形象也缺乏社会内涵;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充分的艺术空间来容纳丰富的场面细节描写。传奇则一般敷演为上千字或几千字的规模,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有较丰富的社会内涵。更重要的差别还在于:由于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作品性质的不同。

②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一样,都没有脱离史的性质。尽管作品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本属子虚乌有,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跟社会人事一样真实存在的事情来记录,谈不上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早期志怪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序》中,就特别强调志怪小说的史的性质,并明确申言《搜神记》的写作目的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不诬”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识,不单单反映出作者有神鬼迷信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说明了,指导作家写作的是史家的意识,而不是小说家的意识。他所追求的不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来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是力求“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搜神记序》)。他把志怪小说当作“信史”来写,虽然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那样去追求。尽管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都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来论述,但他本人在写作的当时却是把自己当做史家来看待和要求的。在他的心目中,写作《搜神记》和撰史,同是忠实的记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到唐代,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绝对地压倒了史家的意识,这样唐代传奇就与史分手而成为真正成熟的小说。这一点明代的胡应麟看得很清楚,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卷三十七《二酉缀遗》下)虽然他并不肯定“幻设语”,但十分敏锐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这是唐代传奇不同于以前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

【小题1】第①段说,志怪和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所处的朝代分别是_____和_____。
【小题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概括志怪与传奇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别(总共不超过70字)。
(1)志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解释“史家的意识”和“小说家的意识”在文中的含义。
(1)“史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的意识;(2)“小说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___的意识。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体和正宗,志怪与传奇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区别。
B.志怪与传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同造成的。
C.《搜神记》是早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但严格说来,它其中的作品还算不上真正成熟的小说。
D.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错误地把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甚至还不如明代的胡应麟对问题看得清楚。
E.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志怪与传奇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任性流淌,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这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
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时,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衍生出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如《国语》所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谌中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的先民遭遇洪水时,首先要保护的,就是他们的住地和农田。
B.作为一种特殊聚落形式,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C.经过大禹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被先后废弃,华北低地得到了开发。
D.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文化迥异的民族随即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地形地貌,论证了“二级台地”的形成原因。
B.文章通过先民在台地遭遇并治理洪水的过程,为山坡居民融入华夏民族提供了依据。
C.文章列举淮阳平粮台的例子,用来证明台地先民曾经通过抬高住地房基来抵御洪水。
D.文章通过鲧治洪水、失败被诛的事实,阐明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走过的曲折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如果不集中居住,就很难实施拦洪围堤、挖掘河壕等举措。
B.如果在华北平原发现龙山时代的各城遗址,就可以佐证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情况。
C.如果大禹不率领先民疏浚水道,加速水的下泻,就不能奠定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
D.山坡先民来到台地站稳脚跟后,农业文明跟随他们沿着由西而东、由高而低方向衍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万-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库曼斯坦的违约,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
B.洁净煤与天然气一样符合“清洁空气运动”的要求,不会造成污染问题。
C.我国今年的天然气荒成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
D.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天然气荒的成因,材料二则表达了对“煤改气”做法的冷静思考。
B.在大城市加强大型储气罐群建设,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C.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