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B.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指出主要的波折。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1 09: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题1】第二段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
【小题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在交代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小题3】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题4】有人说本文能够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角度独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果。导弹、卫星、嫦娥、北平。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舞台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勛科学家孙家栋收获如此评价。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鰾。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成发韧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紫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该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路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地“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惟,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种”徐颖如是说。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表心的祝贺!”

(摘编自宋雅娟《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底,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飞行20秒钟后就爆炸了,冲天的大火让孙家栋痛哭失声。孙家栋表示,这次发射失败对自己教训最大,造成这么大的失败,是火的原因。但是最后把这原因查出来,是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就是火箭里的一根导线,这根导线里头的铜丝质量不太好,断了。

(摘编自《新京报》2010年1月12日)

②“两弹一星”功勤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国家勋章”……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70年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9月23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时勤奋学习,青年即担当重任,老年仍坚持工作。首段的颁奖词虽察寥数语,却精练地概括了孙家栋的生平与业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几次人生转折,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D.在“嫦娥”绕月工程中,欧阳自远总是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孙家栋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去完成“绕”的目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大量不同材质的古代手写文本陆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学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手写文本自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者们在阅读和研究这些手写文本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和传世的印刷文本进行比较。如果用印刷文本时代的背景知识来衡量手写文本,会发现手写文本与印刷文本相比,不仅相同内容的文本文字和内容出入很大,手写文本的组织结构和样态也与印刷文本存在很大差异。

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虽然写本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在印本已成为人们阅读的主体和主流以后,人们对文本的知识都深深地打上了印本的烙印。带着这样的知识烙印来阅读和硏究古代写本,就容易出现认识的误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关注写本特点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写本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写本学是研究历代手写文本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包括自先秦至明清的手写文本,即先秦至汉晋的简牍、绢帛写本,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黑水城写本、宋代的徐谓礼文书和宋元以来的契约文书、明清档案,以及其他古代写本。

中国古代写本的质料主要是简牍、绢帛和纸。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是简牍、绢帛写本流行的时期,可以算作写本阶段的第一个时期;自东汉至宋为纸本写本时期,这是写本阶段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其全盛期;第三个时期是宋至清,这一时期印本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写本仍然存在,可以称为印本阶段的写本,或写本后阶段的写本。

写本学关注的是写本的特点。总体说来,写本学主要关注的是写本的材料、书写工具、书写者,以及写本的形态和文本内容方面具有的一般性问题和方法问题,其关注重点不在某件具体写本,而是众多写本存在的一般问题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印本和写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即一为印刷,一为手写。就功用而言,写本或手稿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满足个体需求,一是满足社会需求。就满足社会需求而言,印本明显优于写本。满足批量需求的写本虽然内容是相同的,但写本的制作过程是个体的,出错的概率远高于印本。即使同一个人重抄相同的文本,也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所以,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重要的文本都要经过反复校对。印本就不同了,只要仔细校对了底版,就可保证不出错误,可以完全避免写本因制作过程的个体性造成的阅读障碍。由此看来,社会需求特别是大批量需求应是印本流行的主要动因。

印本流行以后,写本的社会需求的功能被印本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写本的逐渐边缘化,古代写本和印本的差异也不再为世人所知。因此,写本学的任务就是把写本的特点揭示出来,为人们准确地理解古代写本,正确地利用古代写本提供方便。

(节选自2019年4月8日《光明日报·中国古代写本学的特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们通过手写文本和印刷文本的比较,去寻找两者在组织结构和样态上的巨大差异。
B.由于时代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印本和写本在文本文字和内容上出入很大。
C.印本成为人们阅读主体后,其文本知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写本消亡推波助澜。
D.古代写本质料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从春秋到清代的兴衰,成为古代写本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中国古代写本学兴起的背景,是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门较生僻的学问。
B.文章按历史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写本的三个发展时期,纸的运用使写本达到全盛期。
C.文章拿印本和写本的出错率对比,是证明印本比写本更科学,必将承受时代的淘洗。
D.文章举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是为了证明写本易出错。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古代写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埋玉
梅寒
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小姐,一出生就被祖母放进她专门为她打造的安乐窝。几个奶妈环绕,每天的早餐还是让她们手忙脚乱。面点还是春卷?火腿还是碎肉?鸡肉还是鸭肉?白米饭还是花饭?一碟碟精致的美味端上来,又在她轻轻皱起的小眉头前消失。
她长得白皙瘦弱,像个大眼睛的细瓷娃娃。祖母从来不允许她走出那个深宅大院一步。她害怕外面的尘世风沙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吹碎或者磨粗。
三岁开始跟着长了长胡子的家庭教师吟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模仿着老夫子的腔调,摇头晃脑,吟得有模有样。却完全不懂那些诗、那些字后面的意思。祖母不让老先生给她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了自然就懂了。
七岁开始跟着书法老师练书法。祖母把藏书阁里上好的笔墨纸砚找出来,任她在上面随性泼洒。那种奢侈豪华,连教她书法的老师也只有瞠目的份儿:这,这——
十二岁,祖母为她请了当地最好的昆曲老师来家。在那个年代,戏子地位是低下的,昆曲却是无比高雅的艺术。祖母当然不让孙女当戏子,她要她学会享受这世间的天籁。
一步一步,祖母用心地建筑着她的梦中堡垒——她要精通琴棋书画,她要能诗善吟,她要举止雍容典雅。总之,她要把她打造成他们张家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祖母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那一个决定,把孙女送上了一个她完全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当然,她并未此烦恼过,那时候,她早已含笑九泉之下。
在那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有那座城里最豪华气派的昆曲戏院。他是戏院的台柱子,工小生。有时也偶尔扮旦角,同样扮得风流婀娜。但他潇洒自如的台风,更适合扮演帝王,尤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帝王,比如《长生殿》里的唐明皇。
第一次在台下听他的戏时,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假日,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捧他的场。那天,他唱的就是关于唐明皇的戏。看他微皱着眉头,忘情而投入地边舞边唱: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她的眼泪竟然不争气地流下来。她悄悄离席,走到后台。眼前一幕几乎把她惊呆,走下舞台的他,全身虚脱一样,正伏在一张椅子背上大口喘气,他面前那只洁白的痰盂里,是一滩殷红的血……
她要嫁给这个男人——这个用生命在演戏的男人。
这个决定,似乎只在瞬间产生,却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她一个人,一个曾经被祖母家人水晶琉璃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的宝贝疙瘩,抖擞开那身无形的铠甲,与全世界作战。暴怒的父亲,无情的嘲讽,大报小报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堂堂张家大小姐,如何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
面对那一切,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份冷静而神秘的微笑。不回避,亦不回答。是是非非任人说。再大的风也有刮累的时候。
是的,风止了,漫天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下去。他唱明皇,她演贵妃,她研墨,他持笔,他操琴,她唱曲儿……神仙一样的日子呢,却不曾降到现实。
现实是,她从天上直跌人间。
他不唱戏了,与戏台绝缘。他说,她一个堂堂大小姐,屈身下嫁于他,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她过上好生活,怎能让她一直生活在戏子的阴影里?他真的去努力了,各种的尝试:做股票投机,倒卖烟草,开垦农场,开办养殖场……然而,他在舞台上曾经有多么风光,在现实中就有多么落魄。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跌倒,不断地欠债。他不但没有给她一份贵妇的生活,反把她打入深不见底的贫困与落魄。
她却不曾悔的。唯有心疼。他要去创业,她默默支持。他创业失败,她安慰他从头再来。她甚至曾小心翼翼地劝说过他:有人来请他一起重新复兴昆曲……
他没听完,扭头走开。
他没有放下戏曲,至死不曾。她也知道的。常常在外出归来的间隙,有意无意之间,他会展示一个特技动作,一个吊毛,身体腾空,向前翻滚,然后优雅地落在床上。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人了。
她是在他去世后才又决定重新登上舞台的。她当年也曾是学校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角儿啊。重新走上舞台,她演的第一场戏就是《长生殿.埋玉》,她演的是唐明皇,戏中的皇帝被迫让杨玉环自尽,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锦被包裹,草草放在浅坟中……
那晚,当她看到饰演杨玉环的女子锦被裹身,被轻轻放置到舞台中央,舞台上的追光落在女子盛妆的脸上,她突然无法自控地泪流满脸:呀,我原来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你这块玉呀!
她已有太多年不流泪了。
【注】①吊毛:京剧演员的基本功,也称作“吊猫”。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称为吊猫。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小题3】“昆曲《长生殿》”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题4】本文以“埋玉”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埋玉”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异域文化对它的影响未曾歇止,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开始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波斯语意为“天空之色”。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
B.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
C.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D.因为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开始更加昌盛,所以青花瓷是世界的。
【小题2】下列表述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
A.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B.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文饰。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B.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C.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艺术的孤单,不同地区的艺术无法互融互鉴。
D.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是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