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B.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指出主要的波折。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1 09: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可以说,中华美学是以意象论为为核心的美学。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这一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意象之美的魅力就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论为核心的中华美学,是中国古代崇象重象思维及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
B.意象所创造的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能够引领人们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C.虽然西方的传统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必须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意象美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具体诗句指出“意象”所呈现的感性、诗意的世界是一种心灵的创造。
B.第三段的论证由点到面,从中国古代诗学的意象创造扩展到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门类。
C.第四段说到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是为了说明它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相通。
D.文章从意象美学诞生的哲学背景谈起,逐层论述,最后谈到如何更好地弘扬意象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如果只停留在实体性的对象上,就不能即景会心,走进诗人内心。
B.根据王夫之的观点,我们在诗歌创造过程中“意”“象”并重,才可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C.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可见它在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上不足。
D.“意象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要发掘其现当代意义,还要做很多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创建和推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根植于土司制度之中的。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即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达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

土司有专门的机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地区实行的是一种区域性的自治,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并纳入国家的官制体系之内。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土司制度带来了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了土司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往来。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依赖交流机制、世袭制、等级制构成了土司制度与文化的鲜明特征。土司制度推行了六百多年,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司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首领的双方认同。一方面地方首领表示“归顺”“向化”,希望保住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朝廷在不易派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寻求代理人。因此,当土酋“归顺”,朝廷即授以土司之职,通过颁发敕书及官印,使其成为可以世袭的朝廷命官,并允许他们管理自己的领地。而中央政府也经常征调土司兵作战,或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明廷就调集了大量土兵。因此,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同时采取这样一种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之内,也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与其他国家中由少数民族统治的行政中心更多体现其强势的当地民族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创建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即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既有流官管理的府州县,又有土司自治的地区。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两个特点:其一是体制的稳定性。土司制度推行长达六百多年,虽经三个朝代的更迭,这一政策仍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基本点在于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其二是政治运作的协同性。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该地区少数民族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一定的和济与协调的。它的运作,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司制度是在保留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继续保留、发展,形成了促进该地区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和谐共处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清代在四川等地新设土司,不强求那里的少数民族剃发易服。从制度层面上说,土司制度也许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但可以肯定,它是适合当时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社会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摘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为实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设置的一种区域性自治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B.土司虽有自治权和专门机构,属于区域社会管理模式,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纳入国家官制体制之内。
C.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
D.地方首领想要保住地位和利益,而朝廷需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寻求代理人,在这种认同之下,建立了土司制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的推行实现了边远少数民族从“化外”到“归顺”“向化”的转变,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基础。
B.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体制的稳定性与政治运作的协同性使政府与少数民族间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和济与协调。
C.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对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D.土司制度也许并不理想,但它在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的创建与推行,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朝廷在管理这些地方的时候,也经常会需要这些地方的支持。
B.虽然土司有地方的管理权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土司的军队也必须听从朝廷的调遣,随时准备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
C.区别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强势,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体现了我国民族管理体制方面的吸纳性和包容性。
D.土司制度保留、发展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体现了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智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小时候的汤一介住在南池子的缎库胡同。由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一直在北大教书,生活条件还不错。他们住的房子很大,有四五十间,院子也很大,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往院子里泼水,在那里溜冰。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随北京大学到了昆明,他考进了西南联大附中,后来又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年轻的汤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出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汤一介跟着钱学熙,接触了他毕生难忘的克里斯朵夫•依修午德的《紫罗兰姑娘》。他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再深刻的爱也挽救不了人们的孤独”。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是有其庞大的范畴体系的,而中国哲学的精华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推演,需要有更加严密的逻辑体系。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惟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汤一介说,人到老年,总会考虑一些事情,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同的。父亲汤用彤告诉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说他一直努力在做。“做了自己很高兴,很喜欢的事情,那就很好。而且,我相信它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链接: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记叙汤一介在北大开课期间对玄学、佛教、道教的讨论,是为了衬托他深厚的哲学功底。
B.汤一介当初下定决心做一个哲学家的原因在于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一些社会人生问题。
C.“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汤一介意指人的理想虽不同,但却要做有意义的事。
D.汤一介提出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中国哲学的精华,以期建构中国哲学体系,从而使中国哲学拥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庞大的范畴体系。
E. 本文通过记叙汤一介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经历,描写了他在传承中国文化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的形象。
【小题2】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小题3】文中汤一介先生谈到:“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凤凰鸟

曾  剑

小妹卧床不起,不停咳嗽。乡村医生断定,她得了绝症。望着奄奄一息的小妹,我和茂哥都很心疼,想送她去城里的大医院,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住在大山里,山连着山,山外还是山。乡村医生说,就问她有什么愿望,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吧。

我们问小妹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小妹说,她最想看凤凰。村子后面的山叫凤凰山,山顶被称为凤凰岭,据说偶有风凰在此歇脚,村子里有人见过,但只是传说。

小妹要看凤凰,我们不知所措,陷入因境。

小妹不是我们的亲妹,是村子里的一个小女孩,我们叫她小妹,一村子里的都叫她小妹,小妹是她的名字。

我和茂哥是这里的守线兵,还有一个兼职卫生员小戴。我说,小戴要是在就好了。茂哥说,小戴也无能为力。我们连个班的编制都够不上,叫“点”。茂哥是点长,就是负责人的意思。

我和茂哥正犯难,一只美丽的公鸡追逐一只母鸡,从我们身边飞奔而过。野鸡!我大声喊道。茂哥问我,你惊呼什么?我说,我们可以抓一只野鸡,说是凤凰,小妹才七岁,怎么能知道呢?茂哥笑了,夸我聪明。

我自作聪明地说,要公野鸡,公野鸡漂亮,有长长的翎子,更像凤凰。

我们开始捕捉公野鸡。我们进到山里,立上树杈,撑上鸟网。第一天,我们什么也没捕到。第二天,我们捕到了三只母野鸡,就是捕不到公野鸡。茂哥到底是点长,他把母野鸡的脚系在松树上,在周围布上网。清展,网子里果然有一只美艳的公野鸡。

我们把公野鸡装在蛇皮袋里,用火钳把袋子烙了几个窟窿,怕公野鸡闷死。

第二天清晨,我们把小妹用绳子拢在门板上。乡村医生和茂哥抬着小妹往凤凰岭走。羊肠小道,他们累得直淌汗,几次还差点把小妹翻下山崖。小妹竟然没有受到惊吓,她沉沉地睡着。

我跟在他们身后。公野鸡我提前喂饱了,不叫不闹,像小妹一样,静静地沉睡。

好不容易到了凤凰岭,山顶上有一方平台,茂哥和乡村医生把门板搁在平台上。有雾,远山朦胧地向远处延伸。太阳还未出来,茂哥将小妹扶起来。

茂哥让小妹闭眼,告诉她说,我们让你睁眼你再睁眼,就能看到凤凰。小妹闭了眼,茂哥向我挥手。我转身去取身后的蛇皮袋,想把公野鸡抱出来。就在这时,天突然亮开,太阳出来了,从更远的山峰照耀过来,透着淡红色的光芒。那光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密集。光之深处,绚丽的云朵积聚绽放,像一只彩色的大鸟。

“凤凰!”茂哥大声喊。乡村医生也喊起来,凤凰,凤凰,小妹,快看!

小妹睁开眼,惊叫道,凤凰,凤凰!叔叔,我看到凤凰了。

茂哥示意我们转到小妹身后,背对着她,抱起那只公野鸡,抛向空中。小妹再次发出惊叹:凤凰,又来了一只。这只是小的,是那只大凤凰的孩子公野鸡向山下飞去,我们也下了山。

黄昏时,小戴回来了,他仔细瞧着小妹。他说,小妹可能是误诊,她很可能是被一种有毒的苹侵蚀,且呼吸了有毒的氤之气,几副解毒的草药,就能让小妹好起来。

我们都以为小戴是说胡话,他毕竟只是个卫生员,而且还是兼职的。小戴说相信我吧,我这次休了23天假,只在家待了两天,其余时间都在跟一个老中医学号脉,学认中草药。

我心里暖暖的。我相信小戴,他不是一个乱骗的人。

小妹的娘走向屋角,拿起药罐子到溪沟边清洗。我们准备与小戴一起进山采如草药。小妹的娘突然说,熬过的中药渣,要被人踩,生病的人才会好。村子就这么几户人家,关系好着呢,怎么好意思把病灶带给别人。

我说,那是迷信。小妺的娘脸上便有不快。茂哥偷偷捅鼓我一下,我就不再吱声。茂哥说,也许有路过的人,总会有的。打猎的,进山采蘑菇的……

小妹的娘脸上愁云散开。

深夜里,茂哥悄悄起床穿衣。他要干什么呢?如厕不至于穿戴这么规整,我悄悄地跟着他。他往山下的村子里走,走向小妹的家。他的双脚,很有力地在小妹家门前踩过。一股中药的味道在清凉的空气里弥漫开来。

五天后,小妹的病好了,蹦蹦跳跳地跑来找我们。她手里拿着三个鸡蛋,说是她娘给我们煮的,还热乎着呢。我们不要,让她自己吃,她急得眼泪就要流出来。

天不冷不热,阳光温和而不刺眼。这天不是维护线路的日子,我们把小桌小凳搬到“点”外的坡地。茂哥吩咐我这个“秀才”教小妹识字,他在一旁记日志。

小戴的膝盖上放着一本《神农架中草药》,这次探亲,他从老家带回的。有风吹过,我们各自停下手中的活,望着小妹。小妹仰头,远眺凤凰岭,满脸甜美。她一定是想起了那只“鸟”,那只美丽的“凤凰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妹得了绝症无药可医起笔,给人留下悬念,以小妹病好之后满脸甜笑,回想凤凰结尾,首尾呼应,故事情节发展富有变化,吸引读者。
B.小说对朝霞绚烂宛若凤凰飞腾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体验;而小妹说野鸡冒充的“小凤凰”是“大凤凰”的孩子,则洋溢着童趣。
C.小说描写茂哥深夜起来悄悄踩踏中药渣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他跟小妹的娘一样迷信,也能说明他心地善良,希望换来小妹病情好转和村民健康。
D.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我们”抓公野鸡以实现小妹的愿望;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妹的病被彻底治好,前后部分的衔接点就在小戴这个人物形象上。
【小题2】请结合满足小妹愿望的经过,简要分析茂哥等守线兵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以“凤凰鸟”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表现为物的被动的特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数字化制造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为“物”的特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何谓智能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资本会因而获得“生命”,因此在智能化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不仅取决于资本数量的多寡,更取决于资本具有何种类型的智能和何种质量的学习能力。

二是劳动者的地位出现新的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会表现为人力资本与智能机器人的竞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与机器的竟争,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其竞争性质产生根本变化,其竞争不仅体现在体力劳动上,而且还会出现在脑力劳动领域,机器不仅可以替代人的“手”,而且可以替代人的“脑”。

三是创新将呈现出多点、多处、多国、多层次的分布式创新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全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采摘果实类创新转向重组式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在采摘果实类创新模式下,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初期,因为技术不成熟、应用范围有限,收益只能是涓涓细流,当这项技术得到提升、扩散后,其收益将变成滔滔洪流,随着技术扩散潜力的消亡,收益又将复归为涓涓细流。重组式创新就好比育种时将现有植物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这些品种将作为新的品种进入原有品种库中,如此循环往复,植物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指数化的增长。以重组式方式进行的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着创新范式从采摘果实类创新向重组式创新转变。

资本、劳动以及技术创新的上述新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将是一种终身学习型经济,社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影响这种能力的因素虽然复杂,但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知识资本源泉,是扩大一国可利用的知识资本存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扩大开放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其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为“物”的特性。
B.经济增长的理论认为,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其增长的源泉仍只是资本、劳动、技术三大因素。
C.扩大开放极能促进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D.采摘果实类创新中的技术一般会经历不成熟、提升并扩散、潜力消亡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为前提,论述了影响数字经济增长因素的新特点。
B.文章分析创新特征时,把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模式分成了采摘果实类和重组式创新两种。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资本”“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差异。
D.文章通过论述资本、劳动及技术创新的新特性,证明应扩大开放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与机器的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主要就在于智能机器人能替代人的“脑”。
B.重组式创新是可将新创新成果与原成果不断重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故其成果呈指数化增长。
C.能否扩大开放即能否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力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可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的多少。
D.智能化时代,一个国家资本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和学习能力比拥有的资本数量更重要,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