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

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的彰显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就宏观而言,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销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微观而言,一方面,孩子、中青年人甚至老人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这些都使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死亡对亲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与其他教育一样,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摘编自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折射出他们情感上存在的荒漠,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B.以往一味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导致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和残害动物现象的出现。
C.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常常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D.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性,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内在依据和现实背景分析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后者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B.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以阐述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C.文章指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保存生命和发展生命。
D.文章论证关于生命教育的论题,是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意义、提办法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命要有所皈依,就必须抓好生命教育,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B.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C.只有重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才能养护青少年对生命的爱心,进而收获爱心带来的真诚回报。
D.生命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与开展只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们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就足够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0:4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傅谨

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传统却经常在不经意中以其变体出现,借此抵抗断裂的威胁。在今天的中国,广场舞风行一时,传统的秧歌却寥落无声。城市广场舞与传统秧歌的差异清晰可见,它们一在日常生活,一是节庆活动;一在城镇,一在乡村;一是流动的,一有固定场所。然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们都是群体性的、仪式化的,甚至同样都追求喧闹,均具备狂欢化这一明显特征。我不敢肯定广场舞的流行是扭秧歌的传统在当下的变体与延伸,然而它们之间难道真的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吗?

我在戏曲研究领域向来被视为“保守主义者”,“传统”当然是我最常思考的范畴。多年来我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戏曲的“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京剧从晚清到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以旦行的表演为例,梅兰芳和陈德霖、王瑶卿不一样,杜近芳和梅兰芳不一样,李维康又不一样,且不说程砚秋、筱翠花,还有今天的李胜素、张火丁。同样一出《玉堂春》,他们都唱,且都不一样,那么,谁是“传统”?如果陈德霖、王瑶卿是传统,那梅兰芳、程砚秋是不是就背离了传统?如果梅、程是传统,杜近芳和李维康是不是传统的背离?但我们说,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在表演的美学取向上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这种内在的认同,才能确保他们在具体手法的差异之上,拥有审美表达的一致性。

所以他们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传统之流。实际上戏曲诞生近千年,传统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贾志刚先生曾经说有三个传统,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但做了一些校正。在我看来,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演出形态,戏曲的三个传统,一是从昆曲直到晚清京剧成熟,这一时期包括南戏、杂剧、传奇和明清时期的地方戏;二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因应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剧场出现了新剧目与新的表演形态;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我们今天所谓“传统戏”,其实基本上是指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传统戏,又经历“戏改”之后所呈现的形态,只有京剧、昆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得以幸免。戏曲史上当然有逸出传统规范的个性表达,比如包括样板戏在内的大量当代戏曲新创作,就没有形成戏曲的第四传统。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回归戏曲本体,同样指的是要矫正以样板戏为终点的、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那些舞台手法。因此,人们通常笼统地将戏曲看成“传统艺术”,却从来都没有说要无条件、无辨别地继承所有过往的艺术作品及其表达,对于那些美学上与之相悖的取向则不应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读书》2018年第2期)

【小题1】对戏曲的“传统”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传统体现出整体性,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
B.戏曲传统之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
C.戏曲传统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
D.戏曲传统具有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上的一脉相承性,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场舞与扭秧歌同样具备群体性、仪式性和狂欢化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属于同一传统。
B.在急剧变动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会经常以它的变体或者以延伸方式来抵抗断裂的威胁。
C.京剧、昆曲几乎没有受声势浩大的“戏改”运动影响,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表演形式。
D.回归戏曲本体,不意味戏曲不能发展,而是矫正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舞台手法。
【小题3】联系全文,在文章结尾处填上一句话,揭示戏曲传统的多义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不超过40个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与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大体差不多。
B.中国古代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情怀异曲同工。
C.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其作品《桃花源记》可见一斑。
D.因为山水画中能展现出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所以山水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此外有例证、对比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人比西方人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当今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足以证明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人居理想几千年未变。
B.《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D.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大多数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诗歌中一种不可忽略的修辞技巧——示现
江 锐
示现这一概念最初于佛学,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说文解字》:示,显示;现,相也。“示现”二字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显示出现象(景象、人象、物象、事象)使读者能“看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解释为:“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偏还在眼前一样;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反向地通过他地他人对此地自己的思念来更加突出此地自己对他地他人的思念,从而更加强烈地表达诗歌主人公委婉深沉的思想感情。
示现修辞技巧也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思乡怀人、爱情闺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常常使用这种技法。这种技法常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想象式示现。屈原《湘夫人》一诗用浪漫主义笔调表现湘君对佳人(湘夫人)思念等待、执着深厚但又相约无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诗人在第二段“沅有芷今澧有兰,思公子今未敢言。荒忽分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用“望”“观”两个视觉动词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却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遥望远方,凝神谛视着江水慢慢流淌,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思恋之深。明确了这段中示现技巧的使用,也就明确了整首诗歌表述主体由一、三、四三段的湘君而突然转换为第二段的湘夫人的原因。行文上也就使第三段的叙写顺理成章:湘君“闻佳人今召子,将腾驾兮偕逝”,“逝”在古代的准确意思是“离开前往而一去不返”,也就是说湘君哪怕是幻想中听到佳人召唤,也驾车飞奔前往而决心一去不复返。于是湘君用荷、桂、辛夷、杜衡等芳香酉草装饰爱巢新房;内容上也就交代了诗人正因为深信“佳人”(楚君)深深思恋自己而自己更加思君忠君。可以说,示现这一技巧的使用几乎带活了整首诗诗意和思结的流动;同时,读者了解了这一修辞技巧的妙用,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爱国忠君的程度及其内在原因。二是联想式示现。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以旅居地长安雨后天睛的生机盍然、盛春时节的空气清新铺垫反衬下片的“故乡遍,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的羁旅愁思及思乡怀人之情。其实这也是思乡怀人诗常用的一种套路。而“词家之冠”周美成却别出一格,在词的结尾却意犹未尽地再写道:“五月渔邱相忆否?小样轻舟,梦入芙蓉浦。”在深沉的羁旅愁思、思乡怀人的情感基础上,又联想起自己身在家乡划乘小楫轻舟漫入芙蓉,一问渔郎是否记得,一念自己他乡入梦,这种似梦非梦、似真实幻的联想式示现将思乡怀人的深沉无奈情感推向高潮。
附带说明,想象式示现和联想式示现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后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已经过往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简单地说,前者以虚拟的未来为凭借,后者以真实的过往为依托。
还有一种是梦境式示现。白居易《长恨歌》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作者不直接正面叙写玄宗对贵妃杨玉环的相思、苦恋和悔恨,却罕见地用大量笔墨(三十句),以玄宗梦境的方式着力写“太真”(玉环)仙子对“汉皇”(玄宗)的相思苦恋,从而反向表达“汉皇"对贵妃的相思悔恨之“长”之“重”之“痛”:“太真”仙子闻听玄宗来使的惊魂,揽衣推枕的徘徊,花冠不整的慵懒,思泪纵横的寂寞无奈,犹如带雨梨花的凄苦面容,含情凝睇的幽怨目光以及临别来使的托物寄词。诗歌中白居易将这一梦境式示现技巧运用得不落痕迹而且十分纯熟。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而现今教材和传统教学淡化甚至回避了对这一技巧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诗歌阅读和教学的一大缺憾和损失。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现”的字面意思就是显示出现象使读者能“看到”,最初于佛学中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
B.陈望道认为,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
C.《湘夫人》第二段写湘君想念等待湘夫人,却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恋之深,这就是想象式示现的运用。
D.示现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在思乡怀人、爱情困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这种修辞技巧。它一般以想象式、联想式和梦境式三种方式呈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联想式示现、想象式示现、梦境式示现三种方式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追述的示现、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
B.想象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即虚拟的未来作为示现的凭借,联想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过往作为示现的依托。
C.玄宗现实中相见相恋贵妃不得,诗歌便赋予玄宗以梦境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这种梦境式示现运用不落痕迹且十分纯熟。
D.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我们的诗歌阅读和诗歌教学很有必要对这一传统技法作出基本的解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歌中的诗句全都运用了示现修辞技巧的一组是(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及至春来还怨春。自怜多病身,为他千里人。(徐再思《(越调)凭栏人·春怨》)
③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张孝祥《念奴娇·风帆更起》)
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⑤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晓光《那就是我》)
⑥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智慧?

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需要浮运安装。所谓浮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附近,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并进行沉放安装。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120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队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一个巨大考验。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控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后,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被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大钢箱梁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2公分。伶仃洋上多台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2018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屹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使用寿命长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3个小时缩减到30分钟。这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海底隧道的开凿除了沉管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钻爆法,是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掘进机法是用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再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两个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求。如果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直径22.5米,最高达50.5米、重达500吨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实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东人工岛未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隧道可以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问题。
B.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成。
C.沉管法是将若干沉管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现场,再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
D.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浮运与沉放施工都需要设计团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
B.预制沉管在指定海域中沉放,被水流和海浪影响会导致沉管横倾与下沉,增加不安全因素。
C.大桥设计要体现耐久性、抗震性特点,检验标准体现高要求,安装误差甚至精确到公分。
D.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稳固屹立,有力地证明了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
B.全新的建设理念,高质量的施工标准造就了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C.港珠澳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D.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小题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控轧:“轧”字的读音为“zhá”;巷道,“巷”字的读音为“xiàng”。
B.大鼎:“鼎”字是象形字,本意是煮食物的器具。常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
C.伶仃: 即“零丁”,形容孤苦。“零丁孤苦”与“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均为此意。
D.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小题5】京沈高铁要穿过朝阳区,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75%,房屋抗变形能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40000人。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扰动”的安全穿越要求,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 )
A.钻爆法
B.掘进机法
C.盾构法
D.沉管法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工岛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中桥隧转换衔接需要稳定,如果人工岛出现沉降或移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B.人工岛用120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形成人工岛。
C.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工期缩短,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D.人工岛传统元素的融入,彰显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
【小题7】设计港珠澳大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行
①城,就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②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了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跋山涉水约五十里,很累,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紧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了门,往前望去,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得意。早晨,天微明,我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③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城。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 先是通县,后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到的是《诗经·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离开通县,到了北京城。我住内城,常到外城,并不断出城,可以说,生活总是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有时是与三五友人往玉泉山,坐山后,共饮莲花白酒,然后卧林中草地上听蝈蝈叫。更多的是与墅君结伴,游农事试验场,麦泛黄时,坐麦田中听布谷叫;晚秋,坐林中土坡上听蟋蟀叫。一晃几十年过去,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⑤随着拆城的一阵风,我第一次见的香河县小城也没了。但因为时代近,变化的迹象易寻,城基,东西南北门,中年以上的人还能指出来。我近年有时到那里住个短时期,住所在东门附近,常常经过旧的东门和城东南角,就不由得想到昔年有城时候的种种: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只是可惜,去者日以疏,至少是有时候,我对影感到寂寞,东望云天,确知已经不再有那个小城,连带的也就失去许多可意的,就禁不住为之凄然。不免有黍离之思,曾诌七绝一首云:“绮梦无端入震门,城池影尽旧名存。长街几许升沉事,付与征途热泪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但接下来的笔触从历史人文转入个体经验表达,少了哲理意味,却多了情感抒发。
B.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如游历香河县城的叙述中作者感慨当初“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
C 通县城门外,作者默诵《诗经》却没有思念的“伊人”,更多的是触景生情而已;而在北京城外想起李义山的诗,却是真的对故人有所思。
D.全文围绕“城”展开,却没有注重对城的介绍,而是将自己与城有关的故事缓缓讲出,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人生感悟,内涵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详细追述作者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其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本文写作者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串全文。请回答这种复杂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