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苏州拾梦记

柯 灵

在芸芸众生之间,我们曾经有过无数聪明善良生物,年轻时心里孕育着一个美丽的梦境,驾了生命之舟,开始向波涛险恶、茫无涯岸的人海启碇,像童话里追逐仙岛的孩子,去寻求那伊若可即的心灵世界。结果却为冥冥中叫做“命运”的那种力量所拨弄,在一些暗礁和激湍中间,跌跌撞撞地耗尽黄金色的年轮,到头是随风逐浪到处飘流,连方向也完全迷失——这样的事我们看见过许多,我这里想提起的只是一个女性的故事。而她,也就是我的衰老的母亲。

……

苦难的时代普遍地将不幸散给人们,母亲所得到的似乎是最厚实的一份。

我记起来,她今年已经是七十三岁了;这一连串悠悠的岁月中,却有近五十年的生涯伴着绝望和哀痛:二十几岁时,她从江南繁华城市,独自被送向风沙弥天的辽远的西北,把一生幸福交托给我的叔父。叔父却是为着他的重病,想接了新妇来给自己“冲喜”。不过一个多月,就把她孤单单地撇下在那极其寒冷的世界里了。我的冷峻的父亲,将一个孱弱多病的我过继给她,要求她为死者守节。后来她所获得的是中华民国大总统题褒,一方叫做“玉洁冰清”的宝蓝飞金匾额,几年前却跟着我家的旧厅堂一起火化了。——就是这样,她依靠着大伯生活了许多年,也就在那些悲苦的日子里,我由她抚养着生长起来。

哦,我忘却提了,她的故乡就在那水软山温的苏州城里。

时光使红颜少女头白,母亲出嫁后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荡。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满清的覆亡使我的父亲丢了官,全家都回到浙东故乡,这以后二十年的暮景,家里的人逐渐死去,流散了。四五年前的一把火,这才又把她烧到了上海。

越过千山万水的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她应当去重温一次故园风物!

一直到前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春天,我才陪着她完成了这伤感的旅行。

是阴天,到苏州车站时已经飘着沾衣欲湿的微雨。苏州城!你五十年前出嫁的姑娘,今天第一次归宁了。每过一条街,我告诉母亲那街道的名字,每一次,她都禁不住惊讶得忽地失笑。“哎哟,怎么!这是什么街,不认得了,一点也不认得了!”

燕子归来照例是寻觅旧巢。纵使几十年风霜没有损伤了当年的佳人,也早该白发萧萧,见了面也不再相认了。

薄暮时到了巷尾一家古旧的黑漆门前。

剥啄地叩了一阵,一位和祥的老太太把我们迎接了进去。可是她不认得这突兀的来客。

“找谁,你们是找房子的?”

“不,是找人,请问有一位金小姐可住在这里?”

主人呆了半天,仿佛没有听得清意思。“哎哟!”母亲这一声却忽然惊破了小院黄昏的静寂。她惊喜地一把拖住了主人。

“哦,你是金妹!”

“哦,你是……三姐!”

夜已经无声地落在庭院里了,还是霏霏的雨。从一对老年人莹然欲泪的眼睛里,我看出比海还深的人世的欢喜与辛酸,体味着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奥妙的意思。我的心沉重得很,也轻松得很。我像在两小时里经历了一世纪。感谢上帝降福于我不幸的母亲!

把母亲安顿在她的旧侣的家里,我自己仍然在旅舍里住着。

春快要阑珊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瀑的春雨。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

我的心情有些寥落。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把眼泪,一声同情的感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掉她过去的一切……

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天却晴了。一钩新月挂在城头,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色的边。——好会捉弄人的天!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且宁静,却有蹄声得得,穿过柳荫向那永远是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

别离的哀伤又在刺着衰老的心了。可是从母亲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片从来没有的光辉。

“暧,总算看见她了!做梦也想不到。她约我秋天再来,到她家里多住一阵子。也好,大家都老了,多见一面是一面。”我知道,她在庆幸她还了多少年来的宿愿。

可是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时代起了激变。

在上海暴风雨的前夜母亲回到了残破的家乡,一年半来她就像被扔在一边似的寂寞地活着。而她的早已无家的母乡,落入魔掌也一年多了。在这风雪的冬天,破楼上摇曳着的煤油灯下,不会埋怨人生的过于冷酷吗?战士的心里也许只有搏斗。我却时时想起我的不幸的母亲,和这战争中一切母亲的悲运。

可是母亲却惦记着苏州,惦记着苏州的旧侣,絮絮的从信里打听消息。可怜的母亲,我可以告诉您吗?您的母乡正遭着空前的劫。您的唯一的旧侣,我不敢想象她家里的光景。有一时我常常把一件事情引为自慰,那就是那一次苏州的旅行,因为我想如果把那机会放走了怕也要永远无法挽回。但我如今倒有些失悔了,没有那一次坠梦的重拾,也许这不幸的消息给她的分量还要轻些?我又怀着一种隐忧:“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母亲说过她愿意长眠在祖茔所在的乡土,她会不会再在晚年沦入奴隶的厄运,像她的旧侣一样,风前的残烛再使她作异乡的飘泊?

一九三九年一月

注释:①柯灵,浙江绍兴人,著名作家,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坚持抗日爱国文化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前陪母回乡。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
A.孱弱多病:孱,读音为càn。身体瘦弱,多有疾病。
B.归宁:宁,南京。文中指母亲出嫁后第一次回南京。
C.莹然欲泪:莹然,是眼里眼泪闪亮的意思 。
D.行色倥偬:行走困难,生活困苦窘迫。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拾梦记》记叙了作者年过古稀的养母熬过辛酸的大半生后,才有机会回到故乡苏州重拾旧梦,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B.为了不让文章平铺直叙,作者将母亲出嫁,五十年间四处漂泊,与姊妹意外重逢等多个情节,细心安排剪裁,穿插文中。
C.在作者精巧华丽语言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悲痛和愤怒的情感在不停奔涌着。
D.《苏州拾梦记》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缩影,也抒发了作者缅怀故土的心声。
【小题3】有人说本文“以小见大”,以母亲的遭遇反映出最广阔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体现出在抗战时期文人心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请任选择两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4】有人说本文第一段“闲笔不闲”,请联系全文,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5】文章结尾写到“我又怀着一种隐忧”,请问这种“隐忧”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06: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的杰作都掩蔽了。画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丽莎(Mona lisa)。“瑶公特”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于怎样的因缘,这名字会变成达·芬奇名画的俗称。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奥纳多的目的,原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这爱娇的,当然是脸容的神秘,其中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一个旋律的片段,两拍子,四音符,可以扰乱我们的心绪以致不得安息。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

在音阶中,有些音的性质是很奇特的。完美的和音(accord)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但有些音符却恍惚不定,需要别的较为明白确定的音符来做它的后继,以获得一种意义。据音乐家们的说法,它们要求一个结论。不少歌伶利用这点,故意把要求结论的一个音符特别延长,使听众急切等待那答语。所谓“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就在这恍榴不定的音符上,它呼喊着,等待别个音符的应和。这呼喊即有销魂的魔力与神秘的烦躁。

某个晚上,许多艺术家聚集在莫扎特家里谈话。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钢琴以前的洋琴)前面任意弹弄。忽然,室中的辩论渐趋热烈,他回过身来,在一个要求结论的音符上停住了。谈话继续着,不久,客人分头散去。莫扎特也上床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种无名的烦躁与不安侵袭他。他突然起来,在格拉佛桑上弹了结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经获得满足。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瑶公特”的微笑之中!单纯地望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望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识呢,还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在音乐上,随便举一个例,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欢节曲》,也同样能和你个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时候,它是呻吟与呼号;你喜悦的时候,它变成愉快的欢唱。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最飘渺、最“恍榴”、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6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对《瑶公特》(即《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一般性的介绍,介绍名字的由来,并着重说明蒙娜丽莎有着销魂的艺术魔力。
B. 完美的和音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摄魂制魄的音乐却用一些恍惚不定的音符故意让听众急切等待要求结论的音符进而产生烦躁之感。
C. “瑶公特”的微笑所引起的疑问很多,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还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而吸引我们的,就是这神秘。
D. 达·芬奇的艺术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就在于作品都能给予我们最飘渺、最“恍榴”、最捉摸不定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达·芬奇创作的《瑶公特》这幅作品在当时和后世所受到的重视是因为他的销魂的魔力。
B. 作者借用莫扎特的例子意在阐述音乐创作会让音乐家寝食难安。
C. 通俗的《威尼斯狂欢节曲》会随着你的痛苦和喜悦或呻吟或欢唱。
D. 中国的诗与画和《瑶公特》一样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更为自由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拥有了美的感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掩盖了达·芬奇作品的魅力。
B. “瑶公特”微笑的迷人之处就是它给人的不确定性。
C. 把《瑶公特》“销魂”的魔力和音乐的“摄魂制魄”进行对比,论述了“爱娇”的。
D. 作者平生学贯中西,善于沟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结合音乐的特点来分析绘画艺术,视角独特,深入浅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约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村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央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布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来,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墊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描写了烛光,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阳光与烛光的对比,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
B.文中写自己六岁时出水痘的病情,却因喜欢“水珠”这个名称而将得病当成荣耀,体现了小女孩特有的童超。
C.作者写对外面各种脚步声声音的猜想、等候、希望和墙外各种琐碎的声音,展现了病中女孩的孤独寂寞。
D.文章结构清晰,由眼前景象想起自己孩童时期的一个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的含意。
【小题3】文章标题“一片阳光”在文中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川江号子
蔡其矫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
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
回答你的呼吁。
1958 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游历长江,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将“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船夫悲壮地搏击激流的英雄气概的敬仰与赞美。
B.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凸显了船夫们身处环境的艰险。
C.第一诗节画线句采用了比喻、反复、化虚为实等手法,形象写出号子的穿透力,突出了川江号子带给我心灵震撼的持续不断。
D.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抗争精神。
E. “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作者后来把它删去了,你是否同意这种改动?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 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词又称“  甲  ”或“  乙  ”,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 丙  ”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城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②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編《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③两宋城市中可容纳百戏伎艺的众多“瓦子”的出现,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与下层市井细民接触频繁,他的词不同于与他大约同时的晏殊与欧阳修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柳词明显带有两种文化互融的痕迹。柳永作品中的一些较为俚俗的词作,市井味道就相当浓厚。因而也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有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普及。作为词的变革者,柳永扩充了词的体制,创作出大量慢词,并广泛汲取民间艺术精髓,从而起到奠基宋词发展的巨大作用。柳永因擅长市井风情的描摹,曾受到上层正统文人的排斥,其《定风波》一词因有“针线闲拈伴伊坐”一句而遭晏殊的白眼(见宋张舜民《画墁录》)。然而这并不能阻碍住词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有市井文化的依托,宋词才有了堂而皇之地走进祖国神圣艺术殿堂的可能。

④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有如下一段趣谈:

⑤东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识,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⑥如果将这一段妙语仅视为对词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风格的概括,未免偏狭;其实幕士之语在辨识二人作品风格的同时,也暗示出具有市井文化蕴涵的词更适于演唱接受的特点。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过垂虹》),将词演唱的受众仅局限于自我或狭窄的文人圈内,加强了词的文学效果,也体现出士林与市井两种文化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南宋是宋词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对词的艺术表现皆作过不懈的追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众多作品。他们的词是属于士林文化品格的,而艺术的成熟也限制了词这一文体向前进一步发展,恰如七十年前胡适所总结出的“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即文学的新方式皆出自民间,文人学到手之后,使之艺术性加强,却又剥丧了其间的生气,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告完结(见《词选自序》)。

⑧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当词在宋以后的继承中完全走向案头,而其市井文化品格为元之曲、明之《打枣竿》、《挂枝儿》所取代时,它就丧失了其两栖的文学艺术特点,而成为纯文学的作品。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文化品格的单调是元明清词难以与宋词媲美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探讨宋词的文化品格,是我们理解宋词的一把钥匙。

(选自启功《宋词的文化品格》)

【小题1】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的别称,分别是:
A曲子词 B乐府 C诗余 D琴趣 E长短句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
【小题2】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填入词的两种风格流派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词的音乐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小题4】从文中看,诗与词有哪些不同之处?
(1)
(2)
(3)
【小题5】第⑧段画线句中“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而“文化品格的单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