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8:1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像房事进行到一半脚抽筋一样。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 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 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B.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小题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⑦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⑨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⑩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小题1】下列对新闻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为下文新闻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强调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小题2】下列对新闻第②-⑩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⑩段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具体叙述了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B.第③段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用“永远都不会”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
C.第④段插叙有关港督府的背景材料,它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离去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一段屈辱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D.第⑤段“‘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说明英国对利落的统治一定无法与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相比。
E.第⑦段7点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深化了主题。
【小题3】最后一段结语部分中,作者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156年5个月零4天”?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你弟弟

朱 宏

老人是在菜市场截住梁贵的,当时梁贵刚买好了菜,推车要走,老人用干枯的手钳住了车把。

“你姓杨吧?”老人像是问话,但是口气却很确定。

梁贵说:“我姓梁。”

“没错,你就是毛弟。”老太太把车把攥得更紧了。

梁贵认为这位杨姓老兄肯定做了对不起老太太的事儿,一口大黑锅眼看着要扣到自己背上来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提高了声音说:“你认错人了,我真的不姓杨,也不是啥毛弟。”

老太太就哭了起来,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姐对不起你,姐对不起你啊。”

老太太这一哭,立刻就吸引了人过来围观。人们通过老太太的哭诉逐渐听出了原委。

事情还得从抗战年代说起。

那时候杨姓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村里人唤她毛丫,毛丫下面有个弟弟叫毛弟。毛丫爹娘死得早,只有姐弟俩相依为命。膏药旗要进村的时候,毛丫就领着弟弟逃出了村子。

那一天毛弟走不动了,毛丫把他按在墙根说:“蹲在这里别动,等姐回来。”

毛丫是太想给弟弟弄到吃的了,说完就独自讨饭去了。但她回来的时候,墙根下却没了弟弟的影子。

于是,她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开始寻找弟弟,这一找就找了一辈子,就找到了梁贵家附近的这个菜市场。

有人说,恭喜你啊梁贵,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

梁贵说:“你胡扯哩吧,她那弟弟到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差两辈人呢。”

老太太哭得紧,梁贵想走是走不了了,于是,就闹到了市场管理处。

市场管理处主任悄声给梁贵出了个馊主意:“你就认下吧,打发她走了,你就可以回家做饭了。”

没有好主意的时候,馊主意也算是个主意,认就认了吧。

梁贵就换了个笑脸说:“姐,我就是毛弟。”

老太太一听到这话,长出一口气,身子就软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大家把老太太放平在地上,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

老太太住进了医院,人倒没什么大碍。事情本来跟梁贵没什么关系,但是又跟梁贵脱不了关系,梁贵只得垫付了医药费,并且还请了两天假,像孙子,不对,像亲弟弟那般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攥着梁贵的手不停地说:“好了,这下可好了,这下可以跟咱娘交代了。”

老太太又说:“毛弟,抽空回去看看吧,咱家现在好过了。”

梁贵说:“好呀,好呀,你病好了咱就回去。”然后就问“姐姐”现在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

两个中年汉子风尘仆仆地跑来了。

老太太一指梁贵说:“他是你舅,喊舅。”

汉子们愣住了,再看梁贵的表情似乎是认了这个姐,再看老太太,满眼的期待。汉子们张了几次嘴终于喊出了“舅”。

汉子们告诉梁贵,娘有时糊涂有时清楚,有的事糊涂有的事清楚。在找弟弟这事儿上是清楚的,但是对于弟弟到底应该多大就糊涂了,她可能感觉他弟弟才走失了没几年,因此就认为他弟弟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后生。娘老是偷跑出去找弟弟,有时一跑就是几个月。

梁贵叹口气说:“你娘这辈子不容易啊。”

汉子中的一个说:“不管是真是假,找到你算是了了俺娘的心愿了。”

分别在即,梁贵安排了一桌告别宴。他对这顿饭有着矛盾的心情,一是觉得这顿饭本无来由,反过来又觉得这倒也算做了件好事。老太太端坐正中,慈祥地看着大家。汉子们喝得很酣畅,喝得张口闭口地喊“舅”,连梁贵自己都以为真的是他们的舅舅了。

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梁贵接到了汉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哽咽着说:“舅,俺娘,你姐她……走了。”

梁贵听到电话,心里一阵难过,眼里渐渐噙满了泪水。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先写梁贵在菜市场被老人截住的场景,然后才交代老人与弟弟失散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老太太晕倒后“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反映出梁贵的紧张和恐惧。
C.对母亲认梁贵为弟弟这件事,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反映出汉子们由发“愣”,到狐疑,再到接受的心理过程。
D.小说写到梁贵对告别宴有矛盾心理,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太太”有哪些形象特征?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梁贵接到汉子打来的老太太去世的电话结尾,这样安排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寓言内的猫鼠

王尔龄

①创作需要想象,持此说者不乏其人。但是奇思幻想之作,也未必不能在生活中见其大略。关于创作与幻想的关系是个大题目。不贤者识其小,我就来个大题小做,说一点小品、小说中的猫鼠故事吧。

②柳宗元有一则托物寓言的小品,传诵甚广。永州某氏,子年生,属鼠,由此爱鼠,不畜猫,且禁童仆击鼠。鼠类相告而群至,饱食而无祸。后来某氏迁居,继往者借来五六头猫,又用阖门、灌穴、捕击诸法灭鼠。宠鼠之事,世所罕见,宠而至极,若永某氏者恐怕不会实有吧,出于柳宗元的想象,大概可以断定了;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构思这篇寓言式小品,以击鼠辈,则其意甚明。

③捕鼠是猫的天职,明宋濂的《狸狌》却写了畏鼠之猫。狌身如狸、貌似虎,是野生的猫,卫人束氏却偏偏喜好畜养。文中说,南郭有士患鼠,某次一鼠堕入瓮中,他急借束氏畜养的一头狸狌,携之回家,要它入瓮捕捉。“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鼠无论怎么大,总不如猫,何况狸狌又是形体大者,竟然对之“怖甚”,被它啮足,只得奋力跳出陶瓮。鼠跌入后跳不出来,足见鼠体既不如狸狌之硕,鼠力亦不及远甚。

④狸狌之畏鼠仅出于寓言铺叙之需,实不足信。然而近年曾见报载天津的一段小新闻,一猫遇鼠,惊恐的却是猫,猫逃鼠追,恰恰与宋濂寓言相合,尽管他是为“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而假托的故事,可又被生活中的实例所证明。他的奇幻文字并不荒诞,荒诞的是竟有如此反常的情形;当然,它属于少遇的异闻,自不待言。有的贪官被行贿大户呼来喝去,不敢违命,亦畏鼠之类也。

⑤清蒲松龄有一则《宫鼠》,先叙“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制之,辄被食”,后述复得一“毛白如雪”的异国狮猫,放入门扉,鼠从穴中出,向之奔袭,狮猫避让,逃者自逃,追者自追,上下跳踉,鼠已喘息,狮猫突啮其首,置之死地。文中称狮猫此举在于“用智”,自然是小说家之言,喻指对付按剑匹夫亦当如此。猫奋其力捕鼠,原不足为奇,初以示弱麻痹对方,然后施强,使它不能遁于穴,始为异耳。如今所畜之猫,成了宠物,养尊处优,以不捕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不知是否可以看作异事。若说置荣辱于脑后的官员与黑社会中人称兄道弟,举杯言欢,岂必无之,我们已经在揭露贪官的新闻里见识过了。

⑥古人尽管有奇思幻想流入笔端,毕竟不可能一无所遗,社会上、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总有许多难以预储笔下。比方说有这样一则报道:母猫失去了新产下的幼崽,遇见一窝五头刚失去母鼠的小鼠,猫喂之以乳,五鼠亦依儇其怀,亲如母子,前人的小品、小说似乎不曾作此等想象语。至于日后是一直相安无事以终,还是相敌相争而滋生何种结局,则不得而知。今之善作寓言者大可驰骋想象,有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寓言故事也就能以焦墨点睛了。

⑦今值鼠年,原想写点古代鼠事以应景,可是写着写着却偏离正题了,倒像是以今事去应对古人笔墨了,于是赶紧收梢,或可稍免纵笔难收之讥吧。

【小题1】文中提到的柳宗元,字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提到“奇思幻想之作”,对此文中举了一些例子,除了“永某氏宠鼠”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与“永某氏宠鼠”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的“鼠辈”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说狸狌之畏鼠“实不足信”,说它“不足信”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永某氏的故事是出于柳宗元的想象,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
B.束士所养的猫把老鼠视为异物,不敢去捕捉,结果反被老鼠啮足。
C.生活中竟然确有如宋濂笔下的畏鼠之猫,如此反常的情形,堪称奇闻。
D.蒲松龄所写的狮猫,以不捕老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
【小题6】请驰骋想象,给第⑥段提到的母猫故事加一个寓言式的结局。(5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和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侯毓汾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0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985工程。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PPS)的国际代表。PPS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自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般切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①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②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1980年5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会议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20世纪60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C.20世纪50年代初,徐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小题3】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