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摘自360百科)
材料二:
5月31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予以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垃圾分类推广这么多年,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竟难在了哪里?
首先,垃圾分类难在垃圾如何各就其位。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引导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让居民明确知道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有害垃圾、处理垃圾时做到干湿分离等。
其次,垃圾分类难在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垃圾分类是一项水滴穿石的工作,必须有“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一方面,它是居民生活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需要社会、主管部门提供各种软硬件的支持。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通过立法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推行垃圾分类,确保垃圾分类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摘自孟哲《人民环评:垃圾分类应做到持之以恒》)
材料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当今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垃圾管理是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就开始探索政府向市场购买垃圾回收服务。政府购买促进服务的运作方式如下:首先,政府应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战略规划,明确购买目标、方式、预算和期限等内容,制订购买计划;然后,通过一定的购买形式,选择专业的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明确购买内容、绩效考核方式等,签订购买合同,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等职责;最后,社会组织按照合同约定,组建专业队伍,设置街道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中心,入驻街道,在街道的授权下,开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政府可要求承担主体撰写服务计划书,主要内容包括最核心的服务事项和设想,政府根据服务计划书内容进行协商谈判,共同确定服务方案,在服务过程中,随着双方信息的相互反馈,合同内容可不断完善。
(摘编自鲁圣鹏等《政府购买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实现路径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翔实的数据证明了对垃圾进行分类与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材料二的评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垃圾分类的现状反思深刻。 |
B.看似无用的生活垃圾实则蕴含巨大的资源潜力,只要充分挖掘这一潜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每年通过这一途径就获得了11亿元的经济效益。 |
C.要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首先要在源头上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需要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推行垃圾分类。 |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推广与深化,在中国已经迫在眉睫,却也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打开思路,各个环节都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