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被京剧吸引。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以横向式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容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同情与共感”两个层次,对比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让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优秀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演员通过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优秀剧目能流传至今。
D.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7:5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擞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晒秋”为题,通过晒秋季的种种收获来表现农民内心的幸福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叙写了秋季农民的繁忙,男人忙着犁田,女人在忙好家务的同时还要忙着晒收粮食作物。
C.文章语言富有韵味,写天空时,一句“像是被水濯洗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
D.文章写女人起床看天后“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运用两个细节写出了女人的勤劳能干。
【小题2】请简要说明老牛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写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有何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贺小波
张大宽坐在村西的那块麦地头边,呆呆地望着地里奄奄一息的麦苗,他的心仿佛被家里的那只大黄猫抓了一把,说不出地难受。
入冬以来,天出奇地晴朗,风一个劲地刮,随便捏一把土撒在空中,瞬间便被吹得无影无踪。
“这鬼天气,明年还让人活不活了?”张大宽骂着,顺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然后双手捂着打火机打火。打了几次火机,烟没点着,倒把手烧了一下,痛得他一哆嗦,索性连同香烟扔在地上,赌气似的又在上面狠狠踩了两脚。
张大宽气哼哼地回到家,老伴正蹲在鸡圈旁给鸡喂食,鸡食盆里几个白花花的馒头直晃眼。张大宽一看,就火了,冲老婆吼道:“作,作吧!到时再发生忍饿的事,让你哭都没地方哭。”
老伴瞪了张大宽一眼,回顶道:“这些都是儿子从县城捎回家的,你没看见都长绿毛了,鸡还不吃呢!”
张大宽接着转头又骂鸡:“挨刀的东西,人吃挑了嘴,畜生也跟着吃刁了嘴,早晚杀了你们吃肉!”说完,狠狠吐了口唾沫向屋里踱去。
屁股刚挨板凳,门外传来一阵汽车的喇叭声,紧接着大门被“咣当”一下撞开了,儿子张子玉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进来。
“爹,在家呢。”张子玉招呼道。
“不在家还能干啥去?”张大宽气还没顺过来,语气很呛。见儿子一人进屋,脸上不悦地问:“小宝呢?咋没一起回来?”
张子玉放下东西,拿了张板凳在张大宽身边坐下,掏出一支烟递给他,讨好地说:“正想跟您说呢!”
张大宽马上警觉起来:“你不会说今年又不回家过年了吧?”
“爹,就想跟你商量这事呢。”张子玉笑笑说,“现在年味也淡了,城里人过年都不在自家吃了,都去饭店预订。大过年的谁不喝点?而现在查酒驾又挺严,我不用开自己的出租车,光代驾就能挣不少钱。你说这么好的挣钱机会,我哪舍得放弃?”
张子玉越说越兴奋,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挥动。“再挣他几年,到时回村把东山岭那片地包下来,盖上二层楼,每周六回家住上一晚,那才叫日子。”
“放屁!”张大宽的火“腾”的一下又起来了,“美得你!先不说过年回不回家,你看你家的那三亩地,要是我不给种上点小麦,恐怕到现在地还荒着。”
“爹,话不能这么说。你看村里现在还有几个种地的?年轻人还不是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再说了,咱们村的地又薄又分散,老天爷要是不下雨,收不收粮食都成问题。如今是,种地的还不如个在大街上捡破烂的。要不,你也把我三口的那些地包出去算了。”张子玉说得振振有词,这下更惹恼了张大宽。
“挣你的钱去吧!”张大宽站起身,对屁股下的板凳狠狠踢了一脚,一个趔趄,差点儿把自己闪到。
“干啥呢?一大早就跟谁欠你钱似的。”老伴一进屋就埋怨道。
“爹嫌我们过年不回家呢!”张子玉委屈地说。
“你们今年又不回来了?也不怨你爹说你,真是的!一年就团圆一回,却让你搞得没了心情。”老伴也在一边跟着说儿子的不是。
“你们不回来不要紧,但后天,也就是年三十那天,必须把小宝给我送回来,不然我饶不了你。”张大宽说完,气哼哼地走出了院子。
说也怪,儿子走的第二天下午,天气就开始阴起来。风刮得更劲了,不过风中夹杂着一丝潮气,快到天黑的时候,竟然飘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
看着雪花,张大宽咧嘴大笑起来:“小兔崽子,我们不靠天吃饭靠啥吃饭!你挣钱再多,要是没人种粮食的,你买啥吃去?没粮食吃,你还挣个屁钱。”
雪越下越大,半夜躺在床上,还能听见窗外雪片“唰唰”的响声。第二天天不亮,张大宽就躺不住了,他要把院子里的雪扫干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他拉开院子里的灯,开始扫起来,但雪花就像跟他开玩笑似的,刚刚扫过不大会儿又积了厚厚一层,他就再次回过头扫一次。
老婆埋怨他说:“你犯什么神经啊,不是白扫了吗!”
张大宽孩子似的笑着说:“难得哟,权当过过瘾了。”
这时,门外有汽车的灯光透过,还隐约听到了车开门声。还没回过神,门外传来孙子小宝叫“爷爷”的声音。“是小宝回来了,是小宝!”张大宽朝屋里喊了声,人却立马扔掉扫把急急地去开门了。
灯光下,儿子一家正一身雪花地立在门口。
“下这大雪咋回来了?路滑不说,你们还带着孩子。”张大宽边埋怨着,边把孙子小宝抱进怀里。
“爹,我们想好了,今年回家陪你过年。”
“不挣你的钱了?”张大宽故意说道。
张子玉讪笑着说:"下这么大,谁还会出门?再说,俺也想重温一下童年的记忆,小宝也想让您给堆个雪人呢。”
张大宽看了一眼漫天飞舞的大雪,忽然对小宝说:“走,孩子,爷爷给你堆雪人去,保准十天不会化的,城里人是看不到的。”
一家人都笑了。笑声中,雪花大片大片地在大地上盛开,朦胧中大家似乎看到有一丝绿意在涌动,那是春天在地下努力撑开世界吧……
(选自《小说月刊》 2017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数语,交代了庄稼因干旱而枯萎的故事背景,以细节描写突出了张大宽焦灼难受的心理,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写张大宽回到家中,看见鸡食盆里白花花的馒头,冲着老婆就发火,被老婆“回顶”之后,转身迁怒于鸡,两个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
C.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描写了张大宽下雪前后不同的心理表现,雪前他怨天尤人,心绪烦躁,雪后欢天喜地,兴奋异常,突出了“瑞雪兆丰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以“绿意”喻指满载希望的生机,将“春天”拟人化,具有象征意味,暗示着人们辛勤地劳作,心与心相印,美好的生活就会来临。
【小题2】小说中张大宽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张大宽与儿子张子玉之间的争论,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
为了争取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合作计划来华,中国正在贵州省“筑巢引凤”,建设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是中国2007年批准立项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日前已经在贵州省开始基建,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5年半,预计2014年开光。FAST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
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500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可寻找第一代诞生的天体
据FAST工程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
用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带动中国制造技术发展
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2015年12月16日,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目前正在进行反射面面板安装,边长约11米的三角形面板安装已经完成2059块,完成比例达46%。FAST的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用于反射无线电波、供馈源接收机接收,是FAST工程的主线,预计将于2016年4月安装完毕。
【小题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ST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B.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C.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D.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新闻的数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5年半,预计2014年开光”,可见项目投资大,工期较长。
B.“FAST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表明FAST的性能只有十年的最佳使用期。
C.“FAST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FAST建成后将提高中国空间测控能力。
D.“FAST目前正在进行反射面面板安装,边长约11米的三角形面板安装已经完成2059块,完成比例达46%”,项目的安装正在按计划进行。
E. 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500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只有口径达到500米以上的射电望远镜,才能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小题3】请简述FAST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