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这是就原型的整体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兴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要“依微以拟议”,“文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象要“拟诸形容”,用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意味的文化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达到了统一。闻一多《说鱼》一文认为:“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有《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但“隐”,并不是完全让人听不懂自己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隐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族心理条件下,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兴与象已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原型系统,《易》之象《诗》之兴所运用的那些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象系统便同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取得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摘编自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兴《易》象是中国文化原型系统中最古老的理论概括,这种兴象系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B.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并能帮助人们将理性思维转换成现象界的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C.兴是文学史上探讨得很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朱熹的解释侧重于形式,而刘勰、钟嵘的解释更强调意味。
D.象侧重于哲学阐发,兴侧重于情感表现,但二者都需要截取一些物象或者形象素材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在对荣格观点的否定基础上,提出了兴象是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的观点。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来解释“象”,通过比较朱熹、刘勰和钟嵘三人的观点来说明“兴”。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化原型系统可以从象、兴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提到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但重心在于阐释中国兴象系统自身深刻的文化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所有的诗歌开头都是兴,且兴的作用不仅仅是领启下文,由此可见,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
B.“隐”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发生变化时,人才不能理解“隐”的内涵。
C.作者认为,原型在整体存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但涉及到形式的具体意味,民族之间各有不同。
D.用原型理论来讨论兴象系统,既说明中西思想具有交融可能,也说明古代文化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4 11: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蔚为大观,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现今这个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新兴语言形式,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些词也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具有戏谑、嘲讽、娱乐性质的网络语言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也给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网络语言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包括网络热词、网络言论、网络技术专业用语和网络文化词语等。当下,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呈现与干预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关切度日趋凸显。网络语言作为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的另一面镜子,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网络语言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从网络词语到网络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较好地揭示了建立在汉语言基础上的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研究观念从常用常新的语言描写,到顺应论、模因论,不断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本体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语义学、语用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语言系统内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构词理据及特点、语义色彩及风格、修辞效果、语体风格等;语言系统外则涉及社会文化、社会伦理、舆论传播、传媒影响、思维认知等方面。
网络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任性”的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在其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常常引起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特点,甚至预测其走向,这无疑对跨学科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理论上说,网络语言将研究视角指向网络社会的人,弥补了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在网络时代的不足。网络语言研究成果几乎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此外,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如果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反之,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网络语言的发展也符合这样的规律。新词新语诞生后要有一个自然选择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自生自灭,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也是语言自我丰富、自我发展的一个途径。因而,面对蓬勃发展、内容上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的网络语言,决不能一味地追捧或棒打,而是要规范和引导,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化的视角,坚持“规范即是服务”的理念,科学、动态地分层次进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语言为社会语言生活服务。
网络语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包括网络话语评论体系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与意义,网络文体、语体、修辞表达与思维认知的关系,网络上不同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规范,网络语言和语言生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语言的心理学分析,网络语言和其他媒体语言的多元比较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全面反映社会文化。
B.网络语言在内容上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
C.网络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形式,而且能够呈现与干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网络语言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为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语言研究者的研究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可见网络语言的强劲生命力。
B.网络语言可以弥补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不足,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网络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
C.网络语言具有戏谑、嘲讽和娱乐性等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
D.网络新词新语诞生后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的会自生自灭,有的会存活保留。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热词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这类词语引起了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
B.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涵盖语言系统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甚至预测其走向,这对网络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C.网络语言蔚为大观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
D.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语言,理智的做法是既不一味地追捧,也不盲目地封杀棒打,而是要科学地规范和引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7月排行榜最新出炉

(资料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47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种满了葡萄。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葡萄酒本身、葡萄酒+体育运动、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国外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在形成初期大多以工业生产制造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实现了三个产业间的联动融合发展。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更不存在“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瑞士小镇坚持“生态优先”的“嵌入式开发”原则,在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打造一个特色小镇,让环保、绿色、舒适成为了小镇标准。各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并在小镇规划和建设中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小镇文化的支撑作用。在制订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B.建设特色小镇,除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出一条新型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C.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并不均衡,这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可喜的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走弯路的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我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材料三则从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角度指出了借鉴的方向。
C.材料三中表明,只要对“产业生态位”的准确把握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D.材料一和材料三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上都有所暗示,其中都提及了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哪些经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B.郁达夫是乱世的清醒者,他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表达了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D.郁达夫是一位有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的作家,于1945年9月17日在异国他乡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小题3】文章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VR真的能成为新一代的“移情机器”吗?

VR真的能成为新一代的“移情机器”吗?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VR的教化作用在未来的前景。在反对者看来,虽然VR的体验形式多样,但最终都只能制造出“同情的幻觉”。

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VR只邀请参与者沉浸在感官体验之中,但参与者不需要面临这个虚拟空间中的任何结果。参与VR体验的人不会真的被流浪汉抢夺走财物;也不会因为做错选择,在战场上受伤或失去生命。就如同所有的模拟游戏一样,VR再如何拟真,也不能复刻结果的真实性。

无论是古典的戏剧表演,还是现代的电影呈现,观众很容易抓住情感的特写。但在VR的沉浸式体验中,体验者常常会专注于自己的存在感而忽略了重要的细节。观看全景影片的观众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分心”,模拟情境中的体验者可能会沉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美国哲学教授Erick Ramirez认为,VR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情心,但是不能让人产生真正的同理心。同情心更多是一种关怀与爱护的情感,而同理心侧重于认知和理解的能力。当一位好朋友失去亲人时,你想要走上前安慰。这样做很可能是出于同情。你的主要感受出于对好友的关心。好友痛苦的表情让你难过,安慰别人的同时会让自己舒服。与此同时,你不需要理解失去亲人是怎样的感觉就可以产生同情。同理心则不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失去双亲而痛哭流涕,让你联想起自己失去亲人的感受。你完完全全理解这个人如此痛苦的原因,你甚至能感受到痛苦的程度。“我不知道说什么能帮助你,但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很多时候,移情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你漠不关心的陌生人,或者是纯粹的虚构人物。VR可以让大学生同情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但无法让大学生体会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真实痛楚。无家可归的窘迫处境激发了VR体验人士的爱心,但他们仍然不能以一个流浪汉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一方面,制造同情相对容易,有时廉价的情感诱导还会造成同情的滥用;另一方面,真正的移情是很国难的,有些情况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咸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在哲学家内格尔看来,即使一个人昼伏夜出,甚至长期倒挂在晦暗的山洞里,也不可能知晓蝙蝠的生活感受。蝙蝠的内在认知方式与人类迥异,即使面对相同的颜色、气味、痛感等外部信息,实际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即使我们用最大的努力以蝙蝠的身份生活,我们也无法以蝙蝠的视角看待世界。VR模拟的场景也是如此。即使每天用四只脚走路,体验者也不可能知道一头奶牛面对屠宰场的真实情感。体验者只是从人的视角想象奶牛的无助。

不仅人与动物的认知模式不同,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生活经验、自我反思、情感与期望等等塑造了世界在我们眼中的呈现方式。在感知外部信息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融入其中。VR可以尽力还原边缘人群的周遭环境,逼真的环境可以激发我们的同情心,但要和不熟悉的群体产生共鸣是极其困难的。

——节选自(《新京报》)

【小题1】不属于VR体验“只能制造出同情的幻觉”原因的一项是
A.VR可以拟真而不需要参与者承担虚拟空间的任何结果。
B.VR体验者容易专注自我存在感而忽略关键性情感细节。
C.VR体验可以帮助培养同情心而不能产生真正的同理心。
D.VR体验容易诱导并制造廉价的同情感造成同情的滥用。
【小题2】对“同理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并表达关心、爱护或者抚慰。
B.能够体会了解对方情感产生的根源以及情感的强烈程度。
C.能够以遭遇者的视角理解认知这种遭遇背后的社会问题。
D.不掺杂体验者自身的认知模式去感知对方所感受的世界。
【小题3】结合文本,请你谈谈VR应用的利与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往往也是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人则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落、崩溃。一个国家在经过经济繁荣的承平之治之后,常会迎来文化的繁荣,但是在文化的繁荣背后往往蕴藏着国家衰落的种子。个人在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也会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的满足达到高点之后,人性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退,甚至倒退。显然,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目前某些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最终在这些问题的阻滞之中,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会趋于衰退,在衰退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大量损失。
物质财富的损失,会带来精神追求的振奋;精神需求的衰落、倒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可以说,精神追求是人的更为根本性的追求,在某一阶段可能外化为确定的、看得见的物质追求,但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追求实现难度不大,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精神追求比较复杂,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个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难度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可分为四部分: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自我意识、良好状态的持续。其中,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可以算一个核心,二者共同组成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有了这个“人”,才有对理想生活的追逐。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区别于外物的独立性感觉和自我对大脑内部其他信息的调动、整理、掌控能力。前者对应于积极的情绪,后者对应于意志的实现。意识清醒的时候,像一点烛光,照亮的范围远大于模糊的时候,即所意识到、注意到的大脑储存或者从外部接收的信息量远大于模糊的时候。自我意识,犹如树干、树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犹如树枝和绿叶。人有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就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赋予价值,并积极地追求理想生活。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延续。
(选自2017年10月新华网《精神需求及其矛盾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平已久的国家在经济高度繁荣之后,必然会迎来文化的繁荣。
B.物质追求比之精神追求更容易实现,它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
C.“人”的存在以及“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
D.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中,“良好状态的持续”也是理想生活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基本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人才会逐步趋向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B.一旦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到了鼎盛时期,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了衰落的进程。
C.精神需求的衰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而物质财富的损失却会振奋精神追求。
D.人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实现,就会进入理想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