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三旗
田洪波
①大画家张子恒画室的木椅坐坏了,准备换套新的。有人给张子恒推荐城西的乔木匠,说乔木匠的产业虽然做得不大,手工也慢,却比较讲究信誉和质量。之前,张子恒从报纸上看过他的报道,二话没说,亲自登门预定。
②乔木匠五十开外的年纪,剃着板寸头,头茬泛着丝丝青白,慢条斯理听张子恒讲他的要求。
③张子恒的画室三十多平方米,平时常有三五好友造访,喝茶品画聊天。因此,张子恒有意定制六把上好材料的木椅,一款式样讲究的茶桌。乔木匠用铅笔认真记张子恒的话,两道粗黑的眉毛拧着,在一个本子上不断勾划。一应手续办妥,乔木匠让张子恒回家等着量尺寸,言明时间上他会尽量往前排。张子恒这才醒悟,敢情预定家具的人不少,需要按号排队。
④张子恒问能否提速,画室没有木椅可坐,好友不便上门交流,时间长了,甚至可能影响他作画的状态。他提了几个建议,乔木匠均摇头,到最后可能觉得张子恒的心态有点儿问题,兀自干笑出声。您安心等着就是了,该急时我自然会急。我们讲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交货时保证让你满意。张子恒尽管心有不甘,可也没办法,只好离开。
⑤张子恒琢磨,这也可能是有意吊他的胃口,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家的活儿好。把这心思说给好友听,好友表示赞同,好友说可能真的这样。俗话不是说得好嘛,无奸不商!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可以一探他的手艺。但愿奇人有奇处,家具做出来,让你的画室从此增光添色。
⑥谈不上望眼欲穿,时间却似乎过了很久,张子恒才等到有人上门量尺寸。乔木匠带着徒弟,亲自前来。张子恒客气地把两人让进客厅,吩咐家人沏茶,微笑说,你那么忙,区区一个尺寸,打发徒弟来就是了,何必要亲劳大驾?
⑦乔木匠羞赧道,哪里谈得上什么大驾呀?我得看看您家壁纸是什么颜色的,用什么样的木料配才合适。
⑧张子恒心里嘀咕,别是又要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吧?嘴上应着,又忙着给两人递烟。两人摆手表示不吸。
⑨乔木匠拿着尺,一丝不苟地丈量尺寸,徒弟谨慎地在一旁配合着。乔木匠问徒弟一个数字,徒弟答得有些含混,乔木匠的额头上暴起青筋,让徒弟睁大眼睛看仔细了,看清楚了。徒弟的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张子恒解围,差不多差不多。乔木匠瞪起眼睛说,差一点儿也不行!一是一二是二,看准就要叫准,关键时刻不能犯一点儿糊涂!
⑩张子恒佩服乔木匠的认真,见缝插针和他聊起来,才知他是满族人,祖上曾是满族八旗兵中维护王朝凤銮的镶黄守卫,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张子恒大为惊讶,是护卫皇子的?乔木匠看一眼张子恒说,一看就知您是知书通礼之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和贝子掌管,驻守各地。张子恒问,现在还有家谱吗?乔木匠说,听说老家有,没见过。满族后代,不多了啊……
⑪张子恒听罢笑着点头。
⑫乔木匠说起准备采用的木料,以及用此木料的道理,张子恒连连称是。其实他心里还画着魂儿,生意人精明,没准儿是设什么套让人往里钻吧?
⑬尺寸量完,乔木匠意犹未尽,绕着画室踱起步,谈起摆放木椅和茶桌的设想。张子恒暗忖,现今这世道,能有如此认真之人,倒也属凤毛麟角了。但愿他有真本事。
⑭接下来的日子又是等,等到张子恒差不多忘了这件事,乔木匠开车带着徒弟,上门送家具来了。乔木匠脸上喜气洋洋的,额头上不断有汗水流出。两人小心翼翼搬家具,放得也轻,似乎手里擎着的是易碎品,一不小心就会打破了。张子恒唏嘘不已。
⑮乔木匠离远眯眼打量家具,又近距离查看一番,才满意地在脸上露出一丝笑。张子恒觉得他未免夸张,计上心来,提出一个把家具和画案对换位置的想法。乔木匠急了,眼睛瞪得很大地说,千万不可啊!这是最佳摆设了,跟您这画室的品性完全匹配。椅子背靠南北两个方向,茶桌居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说完看向张子恒,您不会认为我多嘴吧?
⑯张子恒笑乔木匠的紧张,心里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满意地端详起家具来。
⑰乔木匠用手一遍遍抚摸着光滑的木头,满眼爱意。那眼光不似看家具,倒像是面对可爱的亲生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张子恒心里温暖,说,谢谢您的倾心劳作。在我看来,您不是一个普通木匠,堪称大师了。
⑱乔木匠朗笑道,您太抬举我了,我本就是个普通木匠。不过我们这个行当,讲究恪守木匠之道。虽然这在当今可能很少有人做到,但我要求自己做到。
⑲张子恒连连点头,拿出多一些的钱给乔木匠,乔木匠坚决不收。张子恒只好把两人送下楼,送出小区很远很远。
⑳回屋面对光亮的家具,想着上三旗的茬儿,张子恒笑出了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关于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张子恒的画室急需木椅待客,所以他向乔木匠提出了几个加快制作进度的建议,可都被他拒绝了,说明乔木匠自家的活儿好,客源充足,不愁没生意做。
B.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过刻画张子恒对乔木匠的手艺和人品由起初的怀疑和顾虑,到后来的满意和赞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中张子恒之所以常常对乔木匠的言行充满怀疑,是因为张子恒是一个多疑的人,对他人缺乏信任,也因为当下社会商家和顾客之间存在的信任危机。
D.小说将乔木匠讲究信誉和质量、恪守木匠之道的品质在当今社会的稀缺和可贵,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当今社会重视金钱、忽视诚信的不良现象。
(2)小说中乔木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关于乔木匠家世背景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的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8 08:4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在儒家的社 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驾驭臣下: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的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现实中的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 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士者为仕,自己要修身成仁,也要为“一国兴仁”,其博大的仁学体系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B.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并希望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C.法家的吏治理论否定了儒家的君臣“亲情谎言”,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 主张使用“法”“术”实现权力控制。
D.法家和道家的吏治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明显有别于儒家“人性善” 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论证儒、法、道三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
B.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理透彻,明确地指出了三种吏治思想各自的特点。
C.主体部分对三种吏治思想的阐述,对比色彩明显。法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儒家思想存疑。
D.作者对儒、道思想持有明显的褒扬态度,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但在本文中却难以找到“君权神授”观点的理论支撑。
B.法家思想从“人性自利”出发,统治者在此思想下来治理百官,不能被动等待百官的忠诚,而要“法” 与“术”并用。
C.因为认识到政治实为“恶之源”,所以道家的吏治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即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
D.道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儒家、法家思想,但它有很多积极合理的主张,其中一些主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草的声音
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竞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种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
草的呢喃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被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上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绒绒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姑朵花,狗尾巴草……
我最初接触的小草,是从茵陈草开始的,它给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在我的家乡,父亲是个乡镇医生,每年都会依据季节和草药药性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回不同的药材来。每年最先采摘的,就是茵陈草了。
那时我家房头有位肝病患者.脸黄黄的,每年都大量的吞服茵陈草,那种草熬出的汤药的味苦苦的,带着一种蒿味,很不好喝,看着他对一堆堆草药贪婪的样子,我感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他说他不能死还有一对没有拉扯大的孩子。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地上寻觅这种小草,我一看到他们就在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家虽然生活艰难,但父亲的诊费通常很低,对待贫困的患者有时还会无偿地赠送,我的这位贫穷的邻居才得以长久地喝下去,后来他们病好了,成了我们家的好朋友,父亲的许多贫穷好友就是这样结交下来的。
长大后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国时代的吴国人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不取财,重症愈者植杏树五株,轻者一株,多年后医人无数,得杏树十万棵,蔚然成林,被后人传为佳话。我把那上面的事讲给父亲听,父亲那时已经有些驼背,脸上皱纹丛生,仍然辛苦的为一家人生计操劳.父亲闻听后欣然地笑着,笑得胡须抖动,一连好几天都很高兴。父亲说,这样的人在世上多些好啊,人不是专为名为利而活着的.人活着总有些更好的东西。
我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向往城市,向往幸福和爱情。当我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扬洒向外面的世界时,我满怀希望地跋涉着,可是我的真情总是换来欺骗,总是会失望,心也被爱情一次次的烙伤,人在痛苦中一次次挣扎。我不明白,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嫉妒,在物欲和权欲中变得丑陋不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孤独地住在城市里一间阴暗漏雨的房间里,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心里无限的烦闷和忧郁。可是当我在雨停后起身,站在窗前,在我目光所及中,我看到在昨天的暴风雨的浩劫中,地上的一丛青草,它们在风雨的摧残中虽然变得凌乱,根须依旧死死地咬住大地,正在阳光下立了起来,身着泥污和伤痕,在风中颤颤地晃动。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分明听到了一首小草之歌。我弄来一盆清水,洗去它们的满身泥浊,它们又一身新绿地沐浴在阳光下。它们那么卑微渺小,却又清雅高贵,居柔宁拙,倔强峥嵘,葆有着一种不屈不挠默默向上的精神,我想我从那一刻才真正地懂得了草的语言,草的精神。我想起了故乡的那片青草覆盖着的原野,我拿起了电话,当父亲那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我的心里出奇地温暖和激动。
没有谁不熟悉草,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同在的,大古以来就在那里。甲骨文把一茎两叶叫做草,草们带着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时走来。我的居室里堆着书籍,堆着现代生活的用品。我的窗前总会有一抹绿色,一丛丛小草。我愉快地生活着,在书籍之中寻求智慧吸取营养,我的心情沉静,平缓,明晰透澈如一台明镜。
【小题1】草本无声,如何理解“青草的声音”?
【小题2】“父亲说,这样的人在世上多些好啊,人不是专为名为利而活着的,人活着总有些好的东西。”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小题3】本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4】纵观全文,分三点概括草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选自《新华网》,有删节)

材料四:


(数据:国家统计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B.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C.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
D.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B.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C.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D.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文学讲稿《小说课》为底本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2017年12月28日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同步上线。毕飞宇将阅读《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包法利夫人》等13部中外文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该音频节目一共75期,价值129元,这也使其成为音频知识付费的最新话题。

近来,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似乎成了互联网产业的新爆点。但相 应的,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如毕飞宇,他便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用眼睛“看”来攫取知识已到极限,“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材料二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现阶段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罗辑思维、蜻蜒FM等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同时还包括米果文化等在内的内容创作商,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米果文化于去年6月推出的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超过16万的付费用户,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蜻蜓FM总裁钟文明曾公开表示,通过从相关维度测算,“2020年音频知识付费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材料三

听书当然有它独特的益处,但听书不能代替读书。有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听书虽然也能做到,但显然比较麻烦,翻来覆去地倒退、快进,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从情感上看,读书的时候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反思。而声音更感性,听书的时候更多是情绪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被朗读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被讲解者的情绪所裹挟。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但听书终究代替不了阅读,听觉的感受也代替不了视觉的感受。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吸引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眼睛早已经不堪负累,相对来说,听书就比较好,不耽误做别的事情,既能陪伴人度过枯燥乏味的时光,又能给人愉悦的感受。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被割裂成一个个碎片,让每个人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听书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人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模式。

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但一直以来缺乏很好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听书模式的流行,让他们可以通过讲课来传播自己的知识、思想,一堂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那些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也更有用武之地了。

【小题1】下列关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音频知识付费产品,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对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各种批评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其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
C.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D.各种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均证明了音频知识付费蕴含的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着重介绍了毕飞宇推出付费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以及这类现象引发的争论。
B.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材料一关注于个体事件,材料二则侧重于音频知识付费领域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趋势。
C.材料三与材料四对于听书看法完全不同,材料三认为阅读比听书更好,而材料四却认为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阅读时人更理性更容易主动思考,而听书的时候更感性,更侧重于情绪的体验,易被朗读者或讲解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裹挟。
E.在互联网时代,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让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找到了用武之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听书这一形式的优缺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麦子
余君才
①我不止一次想起那些乡下的麦子。
②五月的风吹过麦地,弥望的麦子在风中摇摆,渐渐地褪去了青涩的外衣。一朵云从天边走来,然后是一场五月的雨,骤雨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麦地变得一片金黄。
③是的,五月的大地上,麦子熟了。
④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母亲又该开始忙碌了,母亲从铁匠铺里取出新打好的镰刀,刀刃白生生发亮。母亲要赶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麦子,不然,雨水会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打蔫。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⑤五月的天亮得很早,母亲很早就起来,母亲叫我起床,一起去收割麦子,那时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和母亲拿着镰刀,走向了五月的麦地。黎明前的大地上,风吹来还有些凉意,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香气,风轻轻地将它吹过来,迎面吹在脸上,也带着大地上青草的气息。路边野草上的露水也已经风干了,五月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⑥我和母亲开始割麦子。我挥动镰刀,将麦子一排排放倒在大地上。太阳就是在那时升起来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金黄的麦子上,照在割麦人的身上,这是多美的一幅丰收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麦地是安静的,只听见镰刀割破麦子的声音,麦子轻轻倒下的声音,收割完一地的麦子,我的手被麦叶划出了道道伤口,火辣辣的疼。但那时十一二岁的我,却从未喊过疼,反而觉得是一种壮举。乡亲们也各自忙着抢收,各自都要赶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收完麦子。彼此都不说话,只是拿着沉甸甸的麦子,心里无限的喜悦,收完麦子后,就是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去掉麦子的壳,在风中扬起那沉甸甸的麦粒,空空的壳就被风吹远,在坝子里将麦粒晒干,然后再到磨坊磨成面粉,乡亲们就可以吃上新鲜的面食了。
⑦母亲会用面粉蒸包子、馒头,包子有白菜馅,也偶尔会从镇上买回少量的瘦肉做肉包子,那肉包可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美味佳肴,我们一想到那肉包子就垂涎三尺。吃馒头时,则会沾上少许白砂糖。白砂糖的味道加上麦子的味道,可是绝佳。在乡村的日子里,这美味的包子和馒头也算是对劳动的最好的犒赏,它也成为儿时美好的期待。
⑧但这一切,如今都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麦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那些割麦的日子,在月光下的麦场上打麦的日子,那些吃着包子、馒头如吃着山珍海味的日子,都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⑨在五月的月光下,我不止一次想到麦子。
⑩我想到五月的麦地,想到在麦地里收割的母亲和我。,
⑪而后来,当我在去年的五月回到我熟悉的乡村,发现田野中只是零星的点缀着几块麦地,田地几乎都荒芜了。人去楼空的村庄,杂草丛生。当年繁荣的收割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也再找不到那些年岁里麦子给我们的温暖,更没有任何诗意可寻。
⑫于是,在那个五月月光照耀的夜晩,在天才诗人海子的诗里,我又读到了那片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⑬然而荒的乡村太地上,那些麦子都落到去了?和诗人一样,我多想躺在五月的麦地上,看那随风而起的麦浪,此时,我却只能静默,我是流落在大地上的一株麦子。
⑭而当我们再次想起那片月光下的麦地,它却成为了乡村文明逐渐丧失之后只存留于诗人笔下美丽而遥远的绝响。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到变成美味的过程,突出了粮食对于乡亲们的深刻意义。
B.第⑥段通过阳光、大地、麦子、割麦人等构成的收麦图景,表现了村民丰收的喜悦。
C.作者引用海子的诗句,意在表现人与麦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写曾经的麦地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不止一次地想起乡下的麦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