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时郡内士人龚录、姚铀位二千石,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

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寻其余类,旬日清泰。后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

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家逃亡     (2)嶷率左右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弱冠县功曹     天下笑
B.先主定蜀际     诸侯所亡
C.嶷都尉将兵     资政殿学士行
D.斩慕等五十馀级 利乘便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自诣祗B.卷天下
C.来于秦D.长鑱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
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
【小题5】画波浪线部分写何祗“倾财医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展现了张嶷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6 11: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任用官员的科目之一,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B.《书》为《尚书》的最早书名,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中“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之一。从汉武帝始创年号起,便有了年号纪年,除此之外,古人也会用干支两字相配来纪年。
D.“豫州”,古代“九州”之一,其余八州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一般地说,“九州”可泛指中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恢有正确的财富观。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他把钱财分给族人,此举得到人们的好评,且获得太祖的青睐。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曹操曾经派他出京担任要职,又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多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善于体察人心。他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峭王惊怖,徒跣抱招,以救请忠,左右失色。招乃还坐,为峭王等说成败之效,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太和二年,病卒。招在郡十二年,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B.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C.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D.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屡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痔于界桥,钜鹿大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痔兵强,皆欲属痔。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大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大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打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时大祖领兖川,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大祖上事,表荐大祖。建安元年,大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大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闺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川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大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大守缪尚坡守待绍救。大祖令昭单身入坡,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B.檄是古代官方文书,如在其上捅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C.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D.河东是中国古代区域名称,黄河以北为河内,而黄河以东则称河东。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董昭巧施妙计,评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离间策反他们,最终击败了贼人。
C.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
D.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终成功劝说他们率城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①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①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B.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C.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D.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曹丕的谥号。我国古代帝王一般生前有年号和庙号,死后才有谥号。
B.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C.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D.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