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析《

[日]岸阳子

①中国自隋唐延续到20世纪初的科举制度,是自上而下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成为高级官僚,参与中央政治。为了考科举,必须自幼上私塾。考生通过古典接触先贤言行,学习治世范例,将儒教思想体系化作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身的思想,通过反复习练,以成为国家体制的表现者,而获得这样的教养是做统治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旧中国具有这种教养的人,被称作“读书人”。“读书人”的理想就是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僚——士大夫,参与政治,发挥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去实现更美好的社会。可以说“为天下苍生”就是他们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这种学问的内容意义和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得以正当化。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如此执着于当官的理由。就这样,科举成为一种反复生产同质同类的知识分子的机制。在“士”与“读书人”同义的社会上,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国家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即便像鲁迅笔下的主人公 那样的科举落第者,他们脑里所有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大夫及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③在这个讲演中,鲁迅首先指出,在中国,知识分子不管其为人如何,社会构造上知识分子是站在压迫者的一边的。知识阶级只有在真正认识自身的局限性之后,才可以作为一种过渡的存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其前提就是必须成为“真的知识分子”,即“觉悟的智识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有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才能够在新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④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首先必须正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现实。要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就必须将自己的视点移至最受压迫的人——平民的立场。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一位中国大学教授,甚至对有人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要描写一个车夫而感到奇怪。鲁迅指摘,要他们与平民用同一视线来正视现实,实在不易。

⑤鲁迅还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追求真理,正视自身内部存在的普遍意志与儒学价值体系即士大夫意识形态的矛盾。只有深深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构造上是站在压迫者一边的,而要不断地否定自身内部反复产出的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这样才能找到不与平民敌对的道路。至于那种光批判体制、议论平民文学,而对自身的社会位置从未产生疑问的知识分子,是难以置信的。

⑥再则,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走出象牙之塔,为人类解放冲锋陷阵。他们不是在安全的场所讲授柏拉图、苏格拉底,而是不顾个人利害,替被剥夺文字的平民说话。当他的言说与变革力量相结合之时,当然会招来危险,而他是不惜牺牲的。

⑦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写道,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先知先觉”将其之“知”传授给后两者,依此引发出他们内含的变革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说。孙中山之说的真谛在于“先知先觉”能引发出“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内在的变革力量;与鲁迅同样,重视“先知先觉”就是重视“觉悟的智识者”的作用。不过孙中山在此并未论及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

⑧鲁迅指出,知识分子的唯一的作用就是替平民来申诉平民的痛苦,也就是实现为平民代言的使命。鲁迅一贯通过文字把平民的痛苦告诉大众,告发欺压他们的人。但那就是一个“(四万万的)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答有恒先生》)的时代。

⑨对于鲁迅来说,究竟是什么将他的文学行为与“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的中国劳苦大众联系到一起的呢?鲁迅坚信,一名文学家为了他的写作这一行为,与大众一样受到压迫、杀害,与大众享有同样命运之时,文学才会与“目不识丁”的大众联系在一起。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鲁迅晚年得以不屈不挠奋勇战斗的精神支柱。

⑩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与平民共命运就是意味着根本改变自己的存在。如若借用海老坂武在论述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时所用之语,可以说鲁迅也把中国革命作为寻求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⑪不仅是鲁迅,凡贴在中国革命前头的“觉悟的智识者”所走过的路,都显示出为解数人类的斗争也正是为创造新人的过程。对站在“今天和明天的交界”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那充满苦涩的革命之路又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再生之路呢。

【小题1】本文是日本作家岸阳子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讲演而作,请根据本文的内容为鲁迅先生的演讲稿拟出标题:《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根据文义,填出相关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名字。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本引孙中山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本,解释第⑥段加点词“象牙之塔”的涵义。
【小题5】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鲁迅在作品《药》和《祝福》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6 1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小题1】根据不同的要求,将画线句子变成不同的单句。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对此”的“此”的指代对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B.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C.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更久更久的时代。
D.我既感到这是一次……偶然追求。
【小题3】用课文中的其他语句解释末段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小题4】结合全文,说明下面句子的含意:“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小题5】你见过断臂维纳斯吗?想办法见她一面,见后谈谈你的想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小题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小题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小题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小题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小题2】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
【小题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