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小题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小题2】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
【小题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4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小题1】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
【小题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不是你的恩人
(日本)石板洋次郎
珠子的未婚夫田边贞辅约她共进午餐,她下电车早,决定去护城河畔散散步。一位衣着考究的青年向珠子问路:“请问,日东殖产公司在哪?”
“前面第二个拐弯处左拐,靠左角的那幢大楼。”珠子热心指点他。她的未婚夫就在那工作,是采购部部长。
“啊,还那么远哪,谢谢……”青年手举到帽檐敬了个礼。端庄的脸,眉毛浓黑,目光锐利,大耳朵,尖下巴,左边长着一颗黑痣。看到这张脸,珠子不由自主“啊”了一声,记忆回到四年前。
四年前,珠子被录用为随军南下的打字员,从长崎乘上了陆军518号运输船。航行到第四天,突然中鱼雷袭击,袭击把她甩到邻人身上,弹出一丈来远。
霎时舱内混乱。眼看船要沉了,人们纷纷挤向甲板,不少人被活活挤死。珠子好不容易挤上去,船已下沉。
仅有的几只救生艇挤满人,漂在海里的人想爬上去,却被艇上伸出的木桨和手重新打入水中,再也没浮上来。救生艇多加一个人,就多增加一分危险。生死存亡威胁之下,谁都变得自私而冷漠。
珠子拼命朝最近那艘游去,无助叫道:“让我上去!”,艇上人个个铁青着脸一声不吭。珠子眼看要绝望了,艇上一青年突然站起来说:“喂,让这姑娘上来!我换她,我到对面筏子上去。我比她重,这样,小艇安全些。”艇上人迟疑一下,把珠子拉上去。那青年很守信诺,非常干脆跃入海中。
此后不久,珠子决定重赴战场。她千方百计打听那个青年,结果连名字都没弄清楚。她一直想着和他重逢,并向他致谢,然后两人之间产生爱情……
珠子努力思索四年前那个青年的面貌,心猛地跳起来:“没错,是他!就是他!”珠子反身也朝日东殖产公司走去。她要去找他,当面谢谢他的救命之恩。
走到田边办公室门前,珠子听到有人在说话。很凑巧,刚才那人正坐在田边对面。珠子笑起来:“原来你是找田边的?”
青年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是问我吗?你是……”
“请问,你战争期间有没有随军去过南洋?”
“啊,有过。”
“你乘过518号运输船吗?”
“518号?被鱼雷击中的那条?”
“是啊,你肯定也在船上.。还记得吗?你曾把一个女人救上救生艇,自己代她跳入海中?”
“啊,似乎有过,不过已过去了,那你……”
“被救的人就是我啊……我总算遇见你了……”珠子激动不已,两手平放桌上,恭恭敬敬向他致谢,“非常感谢,多亏了您,我才活到今天。”
“啊,不客气……”青年的脸涨红了。珠子热情挽留,并向田边说明事由。田边也一并跟着致谢。
那青年面对两人的感谢显得很狼狈,屡次欲言又止。最后,毅然站起来对珠子说:“小  姐。你两次都在我人生关键时刻出现。不过,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说着转身对田边:田边先生,我们的合同作废了,这些钱还给你。”说着,拿出好几沓纸币,堆放桌上,自顾自地走了。扔下田边和珠子目瞪口呆,百思不解。
田边说:“珠子,你害苦我啦,我刚跟他签了合同。你这一搅和,生意全泡汤了。”珠子满脸歉意,但也不知怎么回事,她只想向他道谢,感激救命之恩。可他为什么会很生气地毁了合同就走了呢?
几天后.田边收到一封信。
“田边先生、珠子小姐:
我带着歉意给你们写这封信。
珠子小姐,关于你的感激,我实不敢当。当年我并非存心救你。其实我很自私,看到小艇挤满了人,心想到时准会翻船,不如趁有力气游到附近筏子上安全些。所以我就顺便拉你上来,却没料到你竞这样刻骨铭心,还那样感激我。我真是……
战后。迫于生存,我加入了诈骗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和本人都在警察通缉令上。老实说,我本打算搞到这笔钱后暂时销声匿迹。没想到……她口口声声叫我恩人,真让我无地自容。我再也没勇气这么干了。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我祝福你们生活幸福……
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
(自《国外经典小说》,有删改)
【小题1】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各自怎样的心理。
(1)恭恭敬敬:
(2)涨红了:
【小题2】“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回答。
【小题3】那个青年在信中道歉说“我并非存心要救你”,其实小说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概述本小说埋设的两处伏笔。
【小题4】小说标题是《我不是你的恩人》,有人建议换成《恩人》,你认为哪一个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之器

齐川龙之介

“项羽这个人毕竟不是英雄之器!”汉将吕马童把一张长脸拉得更长,抚着稀疏的胡须说。他的脸孔四周,有十几张脸在正中央的灯火映照下,红彤彤地浮现在营幕的黑夜中。每张脸都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因为今天取得西楚霸王首级的战胜喜悦仍然没有消逝。——

“这个嘛——”

一张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望了一眼吕马童,唇角泛起有点讽刺的微笑。不知为什么,吕马童似乎有些狼狈。

“说强嘛的确很强,据说举起过涂山禹王庙的石鼎哪!今日之战亦然。我当时还认为这下可没命了。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但是气势却没有了,说强嘛的确很强。”

“嗐。”

对方的脸依然微笑,大大方方地颔首。营幕外,沉静无声,除了远处传来几次角笛外,连马匹的嘶叫也听不见,只偶尔飘来枯叶的芳香。

可是,吕马童环视众人的脸,仿佛为了“可是”这个字,眨了一下眼睛。

“可是,毕竟不是英雄之器。这可以今日之战为证。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有二十八骑,对我方如云霞般的大军,根本没有战胜的机会。据说,乌江的亭长还特地用舟来迎接他到江东去,如果项羽有英雄之器,就应该含垢忍辱渡江,再图卷土重来。根本不必管什么丢脸不丢脸!”

“这么说来,所谓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计算?”

随着这句话,众人不禁发出沉静的笑声。吕马童很意外的,竟然毫不畏怯。他把手从须上移开,稍微挺直身子,时时望着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猛比着手势说:“不,不是这个意思——就项羽来说。项羽在今日之战开始前,据说曾向二十八个部下说:‘亡项羽的是天,并不是人力不足。证据是:用这一点点军队,就可以三破汉军。’其实岂止三次,九次都战胜了。可是,以我观之,这是怯懦。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天——天才真倒霉呢!如果那是在渡过乌江,纠集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说的,就另当别论。但是,情形并非如此。还可以活得好好的,竟然死了。我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不只是因为他暗于计算,更因为他想用天命来搪塞——这可不行。我想,英雄不应该这样。不知道像萧丞相这样的学者会怎么说。”

吕马童得意洋洋地顾盼左右,住口不说。他的说法,大家都会觉得言之成理吧。众人交互轻轻颔首,很满意地沉默下来。这时,只有那张鼻子高挺的脸,出乎意外地,竟然眼中闪现了一道激动之色。黑瞳孔仿佛带着热气,闪闪发亮。

“真的?项羽真的这样说了?”

“据说,这样说了。”吕马童的长脸大幅度地上下摆动着。

“不是很懦弱吗?至少不像个男子汉吧?我想,所谓英雄,就该与天作战。”

“是的。”

“我想,纵知天命,也要继续战斗。”

“是的。”

“这么说来,项羽——”刘邦抬起锐利的眼光,望着在秋夜中闪烁的灯火,半独语般缓缓回道:“才是英雄之器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吕马童的一句判断开头,不仅开门见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直趋主题,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B.在对话的中间插入“营幕外”的环境描写,暗示激烈的战斗已然结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C.吕马童虽然对众人沉静的笑声感到很意外,但还是毫不畏怯地阐释了自己的理由。他的说法言之成理,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看似繁琐平淡,实际是在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2】小说到结尾才点出与吕马童对话者的姓名,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项羽是不是“英雄之器”,刘邦与吕马童的判断不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
端木蕻良
树林里真美呀,什么都是湛湛新的,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毛毛狗茸嘟嘟的像紫荆花样缀满了枝梢。气泡花的蔓子像用黄腊抽成的细线,每抽一节,便带出一对小叶儿来,刚伸出的蔓儿都扭着头儿在寻找,扭了一个劲儿再拉出一截来,找到中意的便缠绕上去,很怕随时失了去。青草的气息飘起来,比什么花香都更香,画眉在叫着,声音里透出一种伶俐的气息,仿佛也带着香味一样,我像浸在牛奶的河流里面向下流,又像被关闭在象牙的小球里面,受着奇异的颠簸和滚动。挨着我的都是软滑的,冰凉的,细致得让人发抖……
森林的最深的地方闪出魅惑的银色的光芒,仿佛那儿有一道矿泉像水银闪耀地奔流出去……忽然间,我一眼看见溪涧的石崖上有一朵黄色的小花,像黄色的水仙花,又像是金色的兰花……如同我在深夜沉睡的当儿,突然惊醒了,看见沉沉的黝黑里闪动着一双火的眼睛。
我着了魔似地跳起来,我像对自己说,又像是对金枝姐说:“我要那朵花!”
我不顾一切地向那朵黄色的花奔去,我就要跳过那山涧。
金枝姐一把拉住我的衣裳。
“我给你去摘,你要掉下那山涧的……”
我还是够着去摘,在那山涧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朵小小的野花,像一只火的眼睛在招看着我……我非去不可。
金枝姐用她埋怨的美丽的眼波稳定住了我,睨着我,像讲道理似的跟我说:“五奶奶不知道你出来的,你要有什么差池,五奶奶要问起我来呢?你等着,我给你摘去,我一定会给你摘下来的。”
反正我要的是那一朵,要是摘不着可不行。”
她本来探着腰去给我摘花儿的,听了这话,便转过身来对我说:“要是摘掉了呢?”
我用力咬着下嘴唇说:“我恨你一辈子!”这是我心里真正的意思。但是我竭力抑制我的感情,我想把话说得像开玩笑。而且我说到‘恨’字,我自己就有点儿苦丝丝的痛苦,我的金枝姐呀,我从来不想到我会恨你的……我怎能够呢……
金枝姐姐伸出手臂,把细嫩的腰肢像弯一条小柳条似的,探过那带着经年的苔滑的石崖。她的白手臂衬在绿色的苔衣上,发出灿烂的光彩。那银色的光像一务银鱼似的,去啄取那游浮在古远的山涧上的金色的花朵,那银色光芒就要和那金色的光芒和在一起了,她的手轻微的采摘了那我心上的花朵,她仔细碰了她,怕碰落了一星儿花粉,她那精巧的象牙手指,很细腻地作完了她的工作,那黄色的小花生在她的尖尖的手指上,仿佛是绽开在珍珠上的火苗,她的脸上浮出一种夸耀的笑,她那温柔的笑纹上说明她采到花,就是最大的快乐。她就是为了采得了这朵小花送给我,才笑得心都放光了。我看她的脸上发着一层光辉,和那花儿上的光辉一样,花光和她的脸,在互相映照着。她的脸和那花又是两团跳跃着热情的火球。忽然青苔上一滑,金枝姐的腰肢轻轻的一扭,那黄色的火花就在她的手上熄灭了。
山涧上碧绿的水折叠的绫子似的流去,乳黄色的悬崖草,金线缕子样的垂在石缝里,涧水滚落到一个没有底儿的深渊,一个神奇的绿色的古镜子里去……在那上溅出白色的水花,一秒一秒的消灭,一粒一粒的破碎。那孤零的没有援救的黄色的花朵,便跌到那里去了,我一定听见了她发出一种声音,一种奇异的凄惨的转侧着的声音,要不然我的没有长成的肌肉不会那样痉挛……那仲夏夜滚落的不知道名字的流星呵,在她落上去的轨迹上,画出一道剌心的火花,每一粒火花都宣告说,她是灭亡了,她的最后的灵魂的每个闪光都撕成片片跌落在空中……那一朵黄花跌落在水中“哧”的一声熄灭了,绿色的绫绸,仿佛焦糊了一下,皱折了一下,哗哗地滚落下去。什么都完了。
我的心里还在说:“我要那一朵黄花!”
金枝姐的悲哀是说不出的,我真知道她现在死去的心都有,这一个她无法补救的遗憾,使她陷在痛苦的泥淖里。
但我的嘴还止不住地说:“我要那一朵小黄花!”
我心里虽然知道我这种声音,会使她痛苦,但是我还是抑止不住的要说。我是多么恨她呀,是她把我的花儿失掉了,假如是我自己去摘,我会摘下的,而且我不会失去了它,因为我任着自己跌落在水里,我也要保护那花。当然,金枝姐也是这样的,但是,是她把我的一朵花,我要的那一朵花儿失去了,她用一只精巧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我看见那花就像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命运之星一样,但是,我的星陨落了。
金枝姐知道她自己的罪戾,她温柔地对我说:“不要紧,我再给你找那个更好的给你,一定比这个更好,好兰柱,听我的,我一定,我们找不到,我们就不回家,春天的花该有多少呀,我们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呢,在那另外的山涧上一定还有更好的。”
我的心里说:“我就要那一朵花……”
(节选自端木蕻良《早春》,有删改)
【注】①1942年1月妻子萧红去世,对端木蕻良打击巨大,端木蕻良在香港安葬萧红后便流亡桂林,《早春》是作者同年9月在桂林所作。②金枝,与萧红准自传体小说《生死场》里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③兰柱,端木蕻良的乳名为“兰柱”。
【小题1】小说第一段描写的景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题2】画线句子“我要那朵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小题3】有人评价《早春》是“点点意味在萧红”,请结合本文及写作背后寄寓的感情。
【小题4】作者语言风格深具特色,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